.

05补天神话1道术大佬列子问题口袋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https://m.39.net/disease/a_j7vdlmr.html

欢迎收看睡前故事,我是一如应。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对女娲补天的故事进行了二创。这个神话大家很熟了,按文献年代先后排列,相关记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列子》和西汉时期的《淮南子》。

「05」补天神话1:道术大佬列子、问题口袋商汤(睡前故事)

起初女娲补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也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同时期的《山海经》中倒没有相关记载,只有“女娲之肠”等零星片段,直至东汉时王充出于批判目的,在他的《论衡》中融合成了一个救世神话。

这是就目前可考的文献而言,这些文献同期还有别的什么说法、或其它书籍有何记载均未知。上述传说记载的共同点之一,是女娲均使用“五色石”来补天。何以要强调五色石呢?我认为这和补天神话的本质、神话源头的初始信息有关,即这些神话到底记录了什么事。

这也是近期睡前故事这个栏目中,补天神话专题系列的发端,因疑问而走进文献,再从文献中提取关键信息,最后对补天神话的本质进行探源猜想。整个专题八万多字文案,延伸的内容脉络较多,我就把原定的上中下三期长视频,拆分成了十来期短视频,便于朋友们当电子榨菜和催眠故事来听。

各位可以把这个专题小系列,当做红楼系列的延伸拓展。一则有助于将来我们了解曹雪芹思想中的佛道观;二则要探索薛宝钗文学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对老子列子庄子的理解;三则阅览古籍探索神话,原本就是非常有趣的事。

因此提前做出来,便于之后红楼系列中,提及相关问题时直接上链接,也能节省一部分朋友的时间。本期主要介绍列子其人其书,还有书中记载的商汤师生之间,有趣又耿直的对话。

列子即列御寇是河南郑州人,生活在战国时期,晚于老子孔子早于庄子,也被后人尊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后世给他的名片身份很多,这里就不逐一罗列。但有三点关键信息需要注意,便于我们对他快速画像:

其一他是位学者,师从先秦时期的多位古圣先贤,聚徒讲学时期的弟子门生也非常多,隐居郑国四十年,曾留下二十多篇著作,思考研究的范围涵盖天文、哲学、社会、环境伦理等多方面;

其二是列子自身安贫乐道,继承了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尽管他生活的时期,道教尚在初始孕育的萌芽阶段,但后来道教有了组织实体发展起来后,列子及其思想被道教所尊崇,如唐玄宗就曾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尊其书为《冲虚真经》。

于是《列子》也就成了道教“四子真经”之一,其他三人三书分别是:通玄真人文子的《通玄真经》(即《文子》)、南华真人庄子的《南华真经》(即《庄子》)、洞灵真人庚桑子的《洞灵真经》(即《亢仓子》)。

道家思想和道教、与佛家思想和佛教一样,均以人类智慧先贤为源点,脉络状发展成了同一源头下的不同存在形态,既有其共性也有显著差别。为了能让受众明确区分所论核心,今后在我的各种栏目中,我大多会用“德道治世学”来代称道家思想、用“起修实证学”来代称释门思想,便于和后世派系庞杂的道教佛教区别而论。包括明年要上的古籍解读类节目中,涉及到佛道内容的,都遵循这个规则,望观众读者们了解。

其三是列子本人潜心修道懂得方术,所以其著作与人物传说中,也有许多早期玄学、养生、方术类的内容。比如后世传说认为,列子修道有成能御风而行,经常在立春这天乘风而游到处溜达,风所至处草木皆生等云云。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对内修方面,某些道术与身心变化的隐晦记录,倒不一定是说这个物质肉体就能凌空虚渡。

这方面我们就不多开脑洞,瞎猜他是否是高登民高延津的师祖了。不过南宋时期著名琴家毛敏仲,有《列子御风》一曲传世,这首琴曲就是根据列子御风的故事、以及《列子·黄帝》篇中描绘的意境而作。各位在畀旃搜索就能找到,心烦意乱或者被蔱陛领导压榨的时候,可以听一听调节情绪心神,就像是三伏天的一壶冰镇普洱。

说完人再来看书的来源与内容,历史上列子那二十篇原始著作,其实早已散佚无存。后世流传至今的《列子》八篇,是西晋时期的无名氏(或若干人),吸收了自先秦至西晋时尚存的古籍中,关于列子的思想事迹、学派发展理论等内容,又借鉴融合了其它与列子无关的古籍内容,最终杂糅融合而成的作品。东晋时期最早整理注释《列子》的学者张湛,也认为当时流传的列子八篇并非先秦古籍。

虽然在有些考据语境中,《列子》被称为伪书,但这是强调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的考据精神,与普罗大众印象中,带有功利目的阴谋论色彩的伪造有区别,传世八篇的文化价值依然很高,有许多我们现在熟悉的典故、成语、传说,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伯牙子期、两小儿辩日等,均来自《列子》八篇,且极具文学性和哲思性。

原因就在于其中记载的内容,一类可能的确来自于原始的《列子》二十篇,毕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书可以被烧被毁,但部分内容可以散见于其它文献,至于比重占了多少无从考证,但融合了列子及其学派传人,对列子思想或对德道治世学的阐发。因而编纂者假托古贤列子所作,目的是为了使这些思想观念得以传世,并不是道徒王浮杜撰《老子化胡经》那种,为了宗教撕逼而恶意瞎编打压对方的用意和格局,后者带着一种古拙的愚蠢。

另一类内容中借鉴与吸收的素材,则属于以列子思想为依据,对素材进行认知、哲思、历史与社会角度的解读。比如第三篇周穆王中的内容,有许多来自《穆天子传》;神秘的匠人偃师制作能歌善舞的机器人,惊呆周穆王的故事,完全来自《国王五人经》,连许多细节都一样,不过是套在了周穆王身上。

《国王五人经》是五十五部《生经》中的一部,而愚公移山的故事,又是对《力士移山经》的进一步发挥演绎。可巧的是上述佛家经典,均为西晋时著名的高僧译经师昙摩罗刹所译,汉语名意译名为竺法护。

他是早于鸠摩罗什、玄奘法师的早期佛家文化交流先驱。祖上是月氏国人,世代居于敦煌郡,八岁出家过目不忘,立志西行访师取经,后来随师远行游历诸国,不仅涉猎百家之说,而且通晓西域三十六国语文。最终带回大批经典,先后在长安与洛阳专攻译经,当时的人尊称他为敦煌菩萨或月氏菩萨。因此他是西行求法第一人,也是我国佛家先贤自译梵文经典的鼻祖。

编纂传世《列子》的无名氏或众人,应该系统地阅读过竺法护大师翻译的经典。在对许多事物认知事理的建模角度,其实佛家道家都有相通的一部分。理论模型与细节的影响往往相互渗透周期漫长,后世历史上有就了佛道之争,直至今日到了互联网时代,其实许多时候不宜简单粗暴地说是“谁抄了谁”。

至于“乱世道士下山、盛世和尚敛财”一类的滑稽论调就不值一提了。但想在佛道文化领域积累点东西,依然要秉承考据精神,就事论事不以偏概全,剥离掉名相和个体的情感执着,汲取对我们内在精神和为人处世有用的养料即可。

上面说了传世八篇中的两大类内容,故而现代读者可以把《列子》看做是列子学派故事会。八篇中的每一篇又包含若干部分若干单元,有些单元是有前后关联的,有些则是独立的小片段。但都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用“列子哲思”这条线串联起来。

以汤问篇为例,里面有汤革二人的君臣对话,有愚公夸父对比的典故,有大禹治水期间迷路,后来误入神秘之国的故事,有对于华夏大地上四方民俗的记载,还有很多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等等。汤问篇开端的部分,是商汤和夏革(棘)的对话问答录,夏革是夏末商初的贤人,既是商汤的大臣,也被商汤尊为老师。

汤问篇中俩人的对话很好笑,商汤像是个年轻的好奇宝宝,夏革如同一个耿直又有点不耐烦的老爷子。商汤提出若干问题,夏革就根据自己的见闻阅历逐一回答,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但有时候会被问懵,而且这老头还会怼回去。

比如商汤问他说最初的远古之时,这世界上有万物的存在吗?夏革心想这不是废话么,嘴上回答说要是上古之初没有万物,那现在的万物是从哪儿来哒?要是将来的人说咱们现在没有万物,您觉着中不中?商汤又问说既然万物老早就存在,那万物的产生就没有个先后顺序吗?

夏革说事物的产生与衰亡,并没有个明确的“开始结束”之界限啊,事物A的产生可能会引发事物B的消亡,而事物C的消亡可能又是事物D的开端,哪儿能理清具体的头绪呢?咱们所见所知的都有限,可见可知的之外还有老多不晓得的东西嘞。

这里的“朕”所不知也要注意,秦代以前不论尊卑,都可以用朕来自称。再者各位看夏革的这段见解,一方面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关联影响与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实质上与佛家思想有近似的部分,佛家“起修实证学”重要根基之一缘起法,也讲过类似的道理,此处可作简要介绍。

佛陀涅槃的那一年,在当时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支持下,十大弟子之一的大长老摩诃迦叶组织僧团,在王舍城的七叶窟召集了五百阿罗汉,由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尊者记忆口诵、其余长老罗汉等勘校内容,才为后世传下了经律论三藏中的经藏,这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一次结集。

其中的摩诃迦叶尊者就是“拈花一笑”那个典故的主角,佛要分半个座位给他坐的那位大佬,他也是我们禅宗法脉的西天初祖,二祖即阿难尊者,一直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时,我们这边是南北朝时期,佛陀“起修实证学”的禅法一脉也进入了中国,因此达摩祖师既是西天二十八祖,也是东土禅宗初祖。

正是在第一次五百结集大会上,最早梳理出了《杂阿含经》,这是我们汉传汉译经典的名字,它对应着南传上座部原始佛教,巴利语三藏典籍“四部阿含”之一的《相应阿含》。其中第十卷的《阐陀经》中有个片段,即大家在屏幕上所见的对话。

对话发生的时间就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地点是在圣地鹿野苑,当时僧团里有位阐陀长老,去向阿难尊者请教问题,阿难尊者借用过去佛陀教导迦旃延的话,来为阐陀长老讲述不落二边求取中道、四圣谛中苦集灭三谛的根本缘起法、以及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的道理。

因此对佛家思想不熟的朋友可知,这些认知与理论,与落入二边妄想的唯物还是唯心、多元还是一元等理论有本质区别,正如夏革对商汤说的“始或为终,终或为始”,事物的发展变化仅仅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链条上,或长或短或显或隐的一个片段,不能单以片段局部来论万物之始终,或以此窥测宏观微观的内外与大小等。各位从生活中去体会就能发现,我们对许多人和事产生“内外高下大小亲疏始终好恶”的执着,不也常把我们放到了烦恼的大锅里文火慢炖么?

接着商汤又问了,那天地上下四面八方有没有极限尽头啊?夏革心想这我上哪儿知道去,只能如实回答自己不晓得哦。“汤固问”太好笑了,就是一个劲的问,“AUV别说不知道嘛,你说说嘛,就算不知道你也说说你咋想的呗”,像是求知欲旺盛的小孩子,一直缠住大人要问到底。夏革只好说了八个字“无则无极,有则有尽”,他自己可能也知道商汤不好理解,便进一步对这八个字做出解释。

我们也需要梳理一下商汤的思考轨迹,翻译成大白话,他是想问世界最开始是啥样?有没有现在这些万物存在?如果最初啥也没有,那后来这些万物是咋来的?如果一开始都有,那这些存在的东西有没有发生产生诞生的先后,即后世所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夏革基于可知可见的事物,给出自己的判断,说出了事物之间成住坏空的循环与关联,至于未知又不可见的直言自己不知道。但商汤感兴趣的正是未知不可见的那部分,坚持要问问横向的八方和纵向的上下,整个空间到底有没有极限和尽头。故而夏革一开始说不知道,被缠得不行了只好唠了点他自己的看法。

请注意以下就是他自己的判断,先说了自己的个体认知,然后才摆出了认知的来源。他说我想着应该是“因为无极”,所以不存在一个极限问题,如果有个极限那必然会穷尽也能抵达边际。我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如果我们有了无极这个概念,那么无极就不存在所谓无极之内、还是无极之外的问题,甚至连无极还是有极的概念都不存在,所谓无尽亦同此理,无穷无尽的事物中,本身就不存在有穷有尽的概念。

真正的无极是连“没有极限”都没有,真正的无尽是连“没有穷尽”也不存在。所以我想上下八方应该是无极无尽的,并没听说过哪里是世界的尽头或极限。他这一段阐述风格,也有点“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味道,如同《心经》中这句在觉和念的角度,不给宏观本体安上有限对立的意思,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折中方案和稀泥。毕竟不可思议无穷无极的尺度上,我们有限的分别对立很可能是短暂甚至无效的。

道德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子《道德经》中也有相关论述,认为真德自然而不彰显,压根儿不必拿另一种无德或失德的对立概念来凑CP,若到了全社会都要标榜道德、强调道德讴歌道德的时候,反而说明社会的整体真德堕落了,这种时候道德往往也容易成为心口相悖的口号姿态、又或是用以进行人格妆造的工具。

显然到此为止,夏革只说了自己的抽象理论,并没说理论灵感的来源。于是商汤继续问夏革,四海的外面有什么呢?这里的齐州在那时候代指中国。夏革说四海之外和咱们中国一样嘛,商汤又说何以见得怎么证明呢?看得出商汤是想用地域边界,来推导验证刚才夏革所说的无极无穷了,或许还带点想反驳的辩论心态。夏革又会怎么回答呢?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今天的故事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晚安好梦下期再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