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岭沟位于黄洞乡东北部,村落坐西朝东,背靠西岭,面朝东岭,北依寺岭(白虎岩寺),南有鸡冠山;东北有沟曰“龙盘沟”,沟尽头岭尖有洞高不可攀,逢大旱时节每每洞有烟雾出时,就必雨下,此时龙盘沟高山洞烟雾弥散山岭,久旱必现,村庄由此得名。该村居住几乎都是闫姓,应村民要求近年更名为闫岭沟。闫氏一族明代迁徙至此,清代曾出过祖孙两代秀才,民国初年遗留下来保存较完整的四合院有闫刘所院、闫俊章院、闫智信院、闫双林院;三面房保存完善的有30多处。烟岭沟院落随山就势,均以石头为主题,一般没有门额和斗板,砖雕门耳和主屋房侧耳大多刻为建筑的农历天干地支纪年,看似不起眼,但是结实耐住冬暖夏凉,使用和实用价值很高。闫刘所院:坐北朝南,四合院落。南屋五间靠东一间为大门,瓦屋顶略高于其它四间,木质老门坐落在两个石质门墩石之上,门槛可以抽出控制高低;门额雕有“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右竖书“中华民国八年建”,左竖书“上浣谷旦四月吉立”两侧门耳砖雕图案已经模糊,大致可辨“巳、未”二字,为建门楼农历纪年。主房五间为民国建筑风格,青砖蓝瓦白体墙,石条过窗户和门顶,起过梁作用缓解砖石的压力,二层稍低木质马门结构替代开窗,砖雕拱马门顶;东屋三间保存完好,西屋已改造为现代建筑。值得一提的是门楼和四间南屋保存较好,院内开一门两窗斗板图案各异,有阴阳太极图案,有缠枝牡丹、合欢莲花等等。闫长海院:坐南朝北,建成三合院落。主房五间,东西屋各三间,尤其是西屋建筑精细,磨砖对缝,砖雕图案有合家欢乐、莲生桂子、左右耳侧顶砖雕的相对的两匹彩马呼之欲出,彩马上面的红色尚未褪尽。院落的主人领着我们看放倒地上的几个石雕楹柱,那是他们的前辈预计建成三进院落“五门相照”用的建筑材料。村中保留“菩萨庙”一座,建筑风格为明清时期样式,庙宇小三间,瓦式起脊殿顶结构,前后檐顶有群龙献瑞,正顶瓦脊上有麒麟背负宝葫芦雕像。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值得惊奇的是屋顶没有木梁结构,为砖砌海螺顶。把庙宇分为小三间的两根木柱上刻“宝慧照澈烟岭月,慈航普度沟村人”左墙内砌着的石碑内侧为“大清雍正八年三次补修菩萨堂与院墙金装神像众力一带全修碑记”,外侧为大清顺治年重修菩萨堂碑记和功德名录,一块石碑、两个朝代,实属罕见,为全县境内保存完整为数不多的庙宇之一。鸡冠山海拔多米,接近山顶有一山洞,村民叫猫连洞,又叫南洞,主洞入口宽敞,无人探及洞底,洞内分数层,有钟乳石、水滴连连,另有自然铜矿石以及其它奇石,妙不可言。村内、山坡树木多以桐树、楝树居多,经济林木以柿子,核桃,花椒为主。采风普查时老会计闫刘所,正担着两筐新鲜的大红袍花椒从古院内出门准备晾晒,忠诚的老黄狗护卫在他的担挑前,旁边梨树果实累累,大枣已经红了尾部,石缝中丰收的茄子硕大鲜艳,山里人的执着勤劳随处可见。闫刘所谈到了自己参与的群英洞工程,那是上世纪70年代人工开凿的山洞,东南出鸡冠山与鱼泉村想通。当时南口王杰任指挥长,北口闫得虎任指挥长,南北两头同时施工,耗时两年多贯通。还谈到了自己的同姓烈士闫德功,他死于解放战争时期“葛箭反包围战”,直到现在村里人还为自己生活的美丽村庄、自己的古院落、自己村的名人轶事感到骄傲和自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