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沙沟镇,从鱼乡发展成商业重镇,自然少不了各种宗教的信仰崇拜。据说这里曾经有过众多寺庙。如今沙沟镇尚存有古庙大士禅林。大士禅林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开山祖师叫广善和尚。广善和尚云游到沙沟镇,喜欢上了这里。他发愿修建了大士庵。随着岁月,大士庵在清朝道光年间有过重建。后来又毁于战乱。沙沟镇的古寺庙时间到了一九九六年。一位类似广善和尚的性海师太,募集资金四十多万,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庙宇。根据多方考据,于二零零年世纪之交,将大士庵更名为大士禅林。大士禅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为诸佛开光。因为茗山法师的母亲是沙沟人,法师多次亲临大士禅林弘法利生,并留下诸多墨宝。寺庙的题名、大雄宝殿匾额等,均为大师所提。大雄宝殿中,供奉了佛祖释迦牟尼佛。庙内有缅甸玉佛、玉卧佛等五尊,实为难得。庙中除了供奉常见的四位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外,还有一座大悲楼。大悲楼里是观世音塑像,应和了庙名“大士禅林”的含义。据说,这座大悲楼,无论投资还是规模,在里下河地区的乡镇庙宇中都很少见到。大士禅林中,最有观赏价值的,是两株奇树。我没想到,这里居然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时值深秋初冬,菩提树上结满了菩提子。菩提树上菩提果何为菩提树?佛主当年顿悟的树。菩提到底有树无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六祖慧能应对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位法师斗机锋,迷糊了我等凡夫俗子。菩提树究竟“有”还是“无”?我究竟存在过没有?四大皆空是空还是不空?是空了为满还是满了即空?慧能还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心中有,便是有吧。我还是没弄懂,犯了迷糊多年。佛,要缘!看到菩提树或许不难,看到累累的菩提子,算有了点佛缘?大士禅林每年冬至,会有非常热闹的菩提节。和尚们将菩提子采摘清理,做出一串串菩提手串和念珠,开光后便是佛门圣物,难得的稀世珍品。这棵菩提树,真的很难得。由大士禅林的开山祖师广善和尚亲手种植。八百多年风霜雨雪,菩提树经历过三次战火。抗战时被炮火拦腰截断。幸亏当时的天成师太精心护理,每天照看。以为被炸死的老树竟然重新生机盎然。我们看到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与菩提树一样神奇的,还有一棵枯木逢春的元代香橼。香橼树与菩提树一样,经历了同样的“树生”。香橼树的主干已经风化。旁逸斜出的枝条,挂满大桔子样的果实。香橼树,香火的缘分香橼,是香火也是缘分。小说《红楼梦》中,借助香橼与佛手,隐含了巧姐儿与板儿的因缘。我同样第一次看到八百多年的香橼树。两棵八百多年的老树,同甘共苦,共历沧桑。如今在一个冬天,被我一起见到了它们的果。是我菩提的因还是香橼的果?两棵元代的老树,与大士禅林门前唐代的虹桥一起,默默诉说着沙沟镇的前世今生。走过瘦秀的唐代石板桥,我重回俗世,再一次游走在寻常不寻常的巷陌。小巷狭窄幽深。行走其中,犹如在历史中穿进穿出。这个未被商业污染的古镇,是优势也是劣势。沙沟古镇因为商贸发达成了这一区域的中心。如今因为远离商贸而被冷落。虽然有3A挂牌,距离热闹尚需要时日孕育。大门紧闭三元宫忽然,我看到一座道观。观名不常见,叫三元宫。我明白了,敬天礼地,与大象无形一起,是这座道观名称的由来吧。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我的分析估计不会错。三元宫里有什么?是太上老君还是谁?按照我的经验,道观第一殿,应该是王灵官。这里是不是?大门紧闭。我们走到一旁的偏门。我看到的介绍和陈列,与道教无关。原来,这里曾经被征用为“苏中公学”,门额上夏正龙书写的“苏中公学旧址”,证明这里有过一段“红色”的岁月。三元殿里,用图片和文字,介绍当年苏中公学的事迹。墙壁上“苏中公学革命摇篮”的红色大字,将这座让我以为不是老子就是吕纯阳的三元宫,染上了不一样的色彩。红色旧址我没有找到一点有关三元宫的相关资料,不知道三元宫始于何时。作为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了众多半神半仙的人物。老子西出化胡、西王母是不是九尾狐、玉皇大帝是谁的老公等,细细探究很有意思。可惜这里没有一点相关的点。假如能有介绍三元宫的文字,游客可能会在感受那段红色历史之余,得到更多的知识体验。苏中公学的时间,在沙沟镇不长。三元宫的前世今生有过怎样的承传?相比大士禅林至今的香火旺盛,还有开光后供不应求的菩提子天然佛珠,三元宫冷清多了。没了香火的三元宫,只剩下一个名字。而作为苏中公学,因为时间不够长,所提供的种种,未免略略单薄了。摇篮的重要“道可?道非!常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