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观音菩萨木雕造像,高20厘米,宽11厘米,底边厚10厘米。观音菩萨头梳高发髻,头颈部两侧有两条帽带垂肩,仔细观察发现,菩萨着装简洁大方,有披肩,上衣胸口微敞,菩萨结跏趺坐,裙裳皱褶衣纹线条雕制古拙。
由于年代久运,木雕造像遍身均匀分布大小不一的虫蛀小孔,使得造像手感极轻。这种虫蛀形成的孔洞并非近一二百年形成的,而是在木雕造像雕刻完成后的几十年中形成的。
原来木材砍伐后要存放很长时间,待木质中水分随时间完全消失殆尽后,再进行雕刻。但是南方潮湿,木雕造像虽已经干透,仍可回潮,这样木质中可供虫食的菌类养分就会导致虫蛀,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小虫蛀小孔。
当木雕作品在完成后的几十年中被虫蛀形成蛀孔后,其固有养分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再无可供虫菌生长的养分。因而在往后的传承中,木雕进入了稳定期,并不会继续出现被虫蛀的现象。
此尊木雕造像头顶所见到的发髻,原本是很难直观从外表上见到的。一般来说菩萨造像头戴宝冠将发髻罩上,从外观上就很难见到发髻。
在古代传承下来的木雕造像中,有相当一部分造像头顶上的宝冠是活的,就是可卸下来的。根据此尊木雕观音菩萨造像分析,原本戴有宝冠,但宝冠在传承过程中现已经遗失。
虽然木雕观音菩萨造像历经岁月沧桑,原有金漆彩绘剥落殆尽,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容颜依然可亲可敬,仿佛让人感觉到了菩萨心扉的涌动,令人充满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