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故事普贤菩萨故事

普贤菩萨,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世称十大愿王,具足无量大行、弘深誓愿,是大乘菩萨行大愿的代表,被誉为“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象征理德、行德,与象征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二胁士,被称为“华严三圣”。

千百年以来,普贤菩萨一直是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最有人缘的菩萨之一。虚空有尽,愿力无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普贤菩萨正是这样一位代表一切诸佛理德定德和大乘菩萨道大愿大行的大菩萨。

普贤菩萨的名字最早在中国出现是西晋的时候,聂道真翻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首次介绍了他的事迹。稍后,姚秦鸠摩罗什法师在长安译出了《妙法莲华经》,因为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生动描述了普贤菩萨在末世乘坐六牙白象誓愿守护众生的崇高形象,而使得他名闻遐迩,获得了信众的广泛信仰,千百年以来,一直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最有人缘的菩萨之一。

普贤菩萨之得名、授记,见于《悲华经》。经云: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佛号宝藏如来。时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即阿弥陀佛)。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眗(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众(即文殊菩萨),……第八王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转轮圣王及诸王子,于宝藏佛前,次第发愿,佛一一授记。

第八王子泯图向佛说出了他的誓愿:世尊,我今所愿,要当于是不尽世界,修菩萨道。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无有垢秽,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然后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著究极的大乘精神。《大日经疏》说:「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众德,故以为名。」在《华严经》中,更以普贤行代表一切菩萨大慈大悲的行事。所以在《楞严经》中,普贤菩萨自述其德曰:「我正当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而在《华严经》中,又明一切佛法归于毗卢遮那如来及文殊、普贤二大士,称之「华严三圣」。并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行德的本体。

普贤菩萨亦主一切三昧,与文殊菩萨的般若又成一双法门。《华严经探玄记》中说:「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即明示此理。再者「法华三昧」又称「普贤三昧」,以普贤菩萨于法华会上,誓言将于法华三昧道场,现身守护安慰法华行者。他在《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说:「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可见其特有的功德。

普贤菩萨从过去无量劫来劝修菩萨行,专求菩提,不惜悉头目脑髓、肢节血肉等一切内外诸物,以大悲心教化众生,从不休息,乃能得到清净妙色,无比第一;并于一切三昧自在,普于无边佛刹示现,遍入一切法门。其功德实难称述,可说是大乘菩萨道的典范。

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普贤观经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止观二曰:“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头上有三人,一持金刚杵,一持金刚轮,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无漏顶。”

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之西南,与嶍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称。

唐奎峰宗密大师对普贤菩萨的释义如下:

从体性上:“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从圣贤位上:“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从自身德上:“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普贤菩萨的法身遍于一切,所以总摄三世诸佛的法身,又名普贤法身。《华严经》中说普贤身相犹如虚空,即为此意。而其应身,则普应十方作一切方便。所以,我们亦可说普贤应身,乃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应身。因此其功德巍巍,普于一切佛刹中示现,于一切世间中安住、教化。

话说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有一次外出,经过赤城山的时候,听到草丛中有孩子啼哭的声音,走进一看,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禅师就问他家住何处,叫什么名字。男孩回答说:“我没有家,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什么。”于是禅师把他带回国清寺,让他到库房作茶童,因他是捡来的,就给他取名叫拾得。

拾得渐渐长大了,寺院先是让他管理斋堂和香灯。有一天拾得看四周都没有人,他就登上大座,与佛像面对面盘坐而食;还呵斥罗汉塑像是“圣像小果”、“焦芽败种”。这件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责备他对圣像不恭,可能头脑有毛病,于是罢去了他在堂上的职务,让他到厨房打杂。

拾得有时会自言自语:“我有一颗明珠,埋在暗中,可惜没有人能识别!”大家听到,都笑他痴狂。当时在天台山隐居的寒山是拾得的好朋友,在外人看来,两人都是疯疯颠颠,情投意合。拾得在厨房,常将剩饭用一个竹筒装起来,拿去送给寒山吃。

有一阵子,厨房中的食物每天都有乌鸦来偷吃,搞得狼藉不堪,拾得就拿了一只棍子到伽蓝殿中,打了护法神两下,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出家人的供养,守护佛寺清净道场,却不管寺里的事情,让食物被乌鸦吃得一塌糊涂,如何当得起护法的职责?”这天夜里,全寺僧众都梦到护法神向他们诉苦,说拾得打他们。第二天,僧众上伽蓝殿,果然看到护法神身上有被杖打的痕迹。 

拾得有时也在寺庙的田园里负责放牛,悠游自得。一天,寺院做法事,僧众聚在一块说戒,场面很是热闹,这时拾得赶牛路过,他站在门口拍手大笑说:“那轮回生死、前程悠悠的众生,正在这里聚头呢!”首座和尚听到后,就怒斥他:“你怎么这样疯狂,竟敢在这里喧哗,破坏说戒!”拾得笑着说:“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首座和尚出门要打发拾得赶牛出去,拾得说:“我不是在放牛啊!这群牛前生都是本寺的出家人,都有法号,不信且让我叫他们出来。”于是拾得一一叫唤那些牛。先叫:“前生律师(寺院善解戒律的僧人)弘靖站出来吧!”一头白牛应了一声出来了。又叫:“前生典座(掌管寺院杂务的僧人)光超站出来吧!”一头黑牛应声出来了。又叫:“直岁(掌管寺院修缮耕耘的僧人)靖本站出来吧!”一头牯牛应声出来了。又叫:“前生知事(掌管僧院事务的僧人)法忠出来吧!”又是一头牯牛应声出来。这时候,拾得悠悠然说了一句话:“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生,你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你却辜佛恩!”僧众这时无不惊讶错愕,这才知道拾得并非凡间俗子,都惭愧不已。拾得的好友寒山后来也在国清寺出家,和拾得一起在厨房做杂役。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处之?”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当时,新任台州太守赴任,半路上病得很重,很多医生都没办法,丰干禅师就去给他治病。病治好之后,太守问他:“法师,你住在哪里?”丰干说:“我住在天台山国清寺。”太守请教丰干:“你们这个寺里有没有高僧?”丰干说:“有!在寺庙厨房打杂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菩萨。”太守一上任,就到国清寺去拜两位菩萨。他在厨房找到正在烧火做饭的寒山、拾得,一见面就要下拜,两人都不理他,只说了一句“弥陀饶舌”,就转身跑出寺庙,从此消失不见了。太守听说丰干原来是阿弥陀佛,就去找丰干,发现丰干也不见了。大伙这才明白,这三人原来是佛菩萨乘愿而来,游戏人间度众生啊!

善德王时,生义比丘常住道中寺(后名众生寺),戒行精严,诵经礼佛精进不懈,早晚于殿内供奉的普贤菩萨像前至诚礼拜。此后,左右殿堂失火,唯供普贤菩萨的殿堂独免火难。生义比丘与二僧发愿修复寺院,苦于款项难以募集。

是年五月十五日,感得帝释天的天帝降于寺内的左经楼,留住了十余天,整个殿塔及附近的草木土石皆发异香,五彩祥云覆罩寺空,南池中的鱼类欢喜跳跃。此一奇异瑞相展转相传,国人争相奔来观看,无不惊叹“不可思议”。

因此,修复寺院所须的各种材料和经费争相捐赠,堆积如山,各种工匠师不请自来,寺院很快就圆满峻工。天帝欲还帝释宫,二僧对天帝说:“天帝欲返天宫,请慈悲允许将您的圣容画下,以便大众供养,感报天恩,也因修复三宝道场的殊胜因缘而留下天帝的身影,永镇下方,令众生行善积德。”

天帝说:“我的愿力远不如普贤菩萨的无边威德和救度法界众生的行愿,对现今寺内的普贤菩萨圣像,应该教导大众虔诚礼拜供养,不可轻慢。”二僧遵天帝之教,殷勤敬奉普贤菩萨无有懈怠。

多年后,主寺僧性泰跪于普贤菩萨像前自言:“弟子久住寺中,精勤香火,昼夜不懈,只因寺无田产香火不继,欲往他寺挂单,所以特向菩萨告辞。”当晚性泰比丘在梦中见普贤菩萨对自己说:“师且住寺中,不要远离,以我之缘,为你化斋费”。

醒后至为感恩普贤菩萨的慈悲,就留于寺中苦修。几天后,忽有二人马载牛驮油盐米茶等用品到寺门前,寺内僧人问:“斋主从什么地方来”?答说:“我两是金洲界人,有一比丘对我们说:“住东京众生寺很长时间了,因为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短缺。今向施主化缘。所以我们驮载米盐等物特来供养三宝常住。”

寺僧说:“本寺无人出外化缘,两位施主是否是听错了或是走错了”。施主说:“是寺中化缘师父领我们而来,到前面的井边时,师父说:‘距离寺院不远了,我先到寺中去等你们。’我两随即就到了。”寺僧便领二位施主进入殿堂。两人一看见普贤菩萨像便礼拜,相互惊叹说:“这不就是向我们化缘的比丘师父吗!”从此以后,寺中的饮食等物都是两位施主的虔诚供养。

又一次,寺院山门发生火灾,火焰直往殿内窜,寺僧急忙到殿中去保护普贤菩萨像,但大家都不知普贤像到什么地方去了,再回头一看,普贤菩萨像早就立在院庭中。相互推问是谁把像请出来的,大众都说不知道,方知是大圣的圣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