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和尚,我们都会想到著名的唐三藏法师,不过不管是和尚还是我们普通人,都是需要吃饭,而我们普通人每天就是自己买菜做饭之类的,而和尚却是叫做“化缘”,并且我们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和尚经常是穿着普通长衫,手拿着钵盂,到了吃饭的时候就去每家每户的化缘求取食物。之前我们说的唐三藏在西游记中也是需要让他的徒弟或者自己去化缘,所以和尚出去化缘在古代是一种求取食物或者活下去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寺庙中的和尚已经很少再出门去化缘了,而事实上和尚出去化缘也并不是因为寺庙中缺少了食物,古代很多的寺庙都是有自己的私人田产的,也就是有自己种粮食的土地,而和尚虽然会去化缘,其关键的影响就是受到佛教的教义理念。
什么是化缘
基本含义: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单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
1、教化的因缘
佛教教义中所说的缘就是佛、菩萨这些得道之人因为普渡或者教化众人而所得因缘来到了人世间。在唐朝玄奘法师所著《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如来化缘斯毕,垂将涅槃。”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所以在这种教化中就是因为因缘而来,因为教义所化的因缘,所成称之为化缘。
2、僧、道称向人求布施
僧人或者道人看到能够进行布施之人,使得他能够与佛、仙结缘,所以称之为布施化缘。明朝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样描述:“奚真人化缘,造成三个石塔。”《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原来水月寺在桑园里,四边又无人家,寺里有两个小和尚都去化缘,因此寺中冷静,无人走动。”所为佛渡有缘人,每个人并不是都能得到布施,还要看你是否有没有慧根或者缘分,这样才能到僧人或者道人的布施或者化缘。
3、泛指向人募化捐款
这点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化缘去让普通百姓进行施舍或者募捐得到佛缘或者因缘。以此来积攒自己的功德,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佛教中的多做善事得好的因果,以此来换取来世的好生活。在老舍先生写的《四世同堂》十八里描写道:“我晓得咱们胡同里的人多数的都肯帮忙,但是钱太太绝不喜欢咱们出去替她化缘募捐。”所以在古代很多老百姓因为自己这一世的苦难生活,所以会尽力去做功德以此换取来世的好日子。
所以化缘本意是用来指佛、菩萨、仙家、得道高僧因为因缘际会来到人世间来通过教化化缘。他们通过佛教的教义来告知人们,通过化缘与佛结缘,也因为缘尽而离开。佛教的创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菩提树下参禅悟道,思考自己与这世间的“众生缘”,然而他一直不得其解,这也就是他的因果也就是他的“化缘”,等他自己参悟出来了自己与这世界众生的缘后,才得以化解。那么后来这化缘变成了僧侣乞求食物的成为,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佛教本来就是从印度传来中国的,当时的佛教教义都是梵文,而这梵文的化缘被音译过来是“比丘”,翻译称汉语的意思就是“乞士”也就是乞讨的人。按照佛教中的教义戒律,僧人为了让自己的活下去,虽然是通过乞求得来的食物,但是自己必须保持自己的“净命自居”,这样可以通过“省事修道”,通过毫无其他杂念来修行,这样可以让自己破除一切傲慢,放下自己的红尘一切。
所以后世的僧人为了募集食物去,就通过挨家挨户去乞食,从而能使得自己广结善缘和佛缘,以此来推动佛教教义的传播,故称为化缘。而现在更多是通过弘扬佛法或者举办法会来教化大众,这也可以称之为化缘。化缘是一个僧人必须要经历的,也是他们进入佛门的必修课,他们通过化缘普渡众生,让众生能够获得功德,一方面可以宣扬佛教教义,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寺庙的经济压力,使得佛教信徒通过捐献财物等方式,让人们相信通过化缘这种方式让人们的功德得到增长,以此获得大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