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声救苦随处现身消灾解难的观世音菩

白癜风药物 http://m.39.net/pf/a_7509460.html

自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开展不同的教化,令弟子们及后世的信徒都能依之而实行,成就解脱与觉悟。佛陀在八十岁入灭后,佛弟子为保留老师的教化,于是结集三藏,展转传承。弟子们对佛陀的追思,进而形成对佛陀生平记述的传记文学,对佛陀多生以来的修行道路加以详细描述,让后人得以学习,循之而行,期望将来也可以步上释迦太子的成佛之路。

在佛传的结集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菩提薩埵」的称号,这称号简称「菩萨」,其含意是指「追求觉悟的有情」,它又有译作「大心众生」或「大道心众生」。这称号原本是指成佛前的释迦太子,及太子过去多生多世求道历程的身分;及后「菩萨」一词亦指下一位在未来将成就佛道,目前仍在兜率天安住的弥勒菩萨。

随着大乘佛教运动的开展,呼唤大众一齐向佛陀学习,发愿走上菩提之路,大乘经典逐渐结集流出,把佛陀成佛之路详细发展,并设立新的菩萨教法,开演六波罗蜜、四摄、四无量心等教法,并设立不同的菩萨修行阶位,让众生可以循之而行。随着印度宇宙观的开展,十方三世无量世界的开出,经典描述了在不同的他方佛世界中,亦有着不同的大菩萨们,在努力修行和度化信众的,于是逐渐有很多大菩萨陆续出现在大乘经典中,辅助十方佛世界的教化事业。

在无数护持佛法的大菩萨群里,其中重要的,包括有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及大愿地藏王菩萨等等。他们代表着大乘佛教中菩萨的「悲、智、愿、行」这四大菩萨德行。

寻声救苦的观音菩萨

在众多大乘菩萨之中,最为中国佛教徒欢迎,又广为人所熟悉的,当然便是观世音菩萨了。观音菩萨化身无数,其亲切的形象,历代均为佛教徒所乐意亲近。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会中,以观音为名的寺院多不胜数,都是以观音菩萨作为主要的礼拜对象的。

观世音菩萨之流行,应该得力于《法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流通有关。经中的观音菩萨是闻声救苦、随处现身、救灾救难的施无畏者,他可以感应到信众,闻声救苦,看他们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之说法,解其厄困。因此,无论是什么众生,在什么地方,观音菩萨都会化身为对方的同类,示现而为之说法,令其得道。

这部经典传来中国的时候,适值是中国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当时战祸连连,政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大家在极度困苦之中,当然期望可以得到救济,远离苦厄,安身立命。因此之故,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消灾解难的形象,便受到国人所接受而流行了。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内,观音所演化的三十三种变化身,涵盖了印度社会上之大众,以至三界众生,观音菩萨都能找到而化度之。这种悲愿,当然吸引着无数的信众,期望在其困苦时刻,得到观音菩萨的眷顾而获得救赎。观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名称现列其次第如下:

1佛身2辟支佛身

3声闻身4梵王身

5帝释身6自在天身

7大自在天身8天大将军身

9毗沙门天身10小王身

11长者身12居士身

13宰官身14婆罗门身

15比丘身16比丘尼身

17优婆塞身18优婆夷身

19长者妇女身20居士妇女身

21宰官妇女身22婆罗门妇女身

23童男身24童女身

25天身26龙身

27夜叉身28干闼婆身

29阿修罗身30迦楼罗身

31紧那罗身32摩睺罗伽身

33执金刚神身

其实经中这三十三个应化身,只是列举出的例子而已,看经中的意思,是观音菩萨可以化身为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佛到凡夫老百姓、天龙八部众至童男童女,都是观音菩萨可应化的对象。换句话说,这也意味着,观音菩萨可以无处不现身,降化到寻常百姓家,施行他的教化。这便是表现出观音菩萨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神祇,而是人人皆可亲近的善知识,随时混迹于民间,化为你我皆可亲近的善友。

慈悲精神即是观音

再者,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观音菩萨所代表的,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大乘精神之一,这便是慈悲精神。这个慈悲精神不是观音独有,而是人人皆具的。

《佛学大辞典》中说:

「与乐曰慈,拔苦曰悲」

《大智度论卷廿七》亦说到: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每一个佛弟子皆可以培养这个慈悲精神,发愿去帮助不同的众生。这种慈悲的精神,发挥成为怜悯、不忍、救济、援助等等的美德,为世间的苦难不平而施以援手,作出贡献。

唐朝的惠能大师便从这个角度来开演他的教化,他以种种大乘佛教的精神,收归于自身之中,说明自性本自具足的道理。他说: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勒。」

这样,便把佛菩萨所代表的意义突显出来,以化为自身修行的心性方向。

我们从观音菩萨这三十三种化身度化的意义,便可以引伸成为,每一个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佛弟子,不论他生于何处,处于何等阶级,做何等职业,为何种身分,当他发起慈悲心怀,出手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众生时,他在这一刻,便已化身为观音菩萨,便是在被帮众生眼中的观音菩萨。

这样,观音菩萨便可化身千万亿,遍及三界之内。当人们发起菩提心,生起大悲助人的志愿,他在这一刻,便是观音菩萨。当然在下一念,若他转念为凡夫行为,便亦会转化为其他道向的众生了。

中国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思想,也是由这个心念运转的原理而开出,从一念含遍三千性相之说,指出修行便在我们日常的每一念心中,只要我们于每一念中,行不放逸,每一念都维持向上,努力向前,佛道乃可由此而逐渐成就。

我们都来当观音菩萨

从慈悲即是观音的意义上,我们毎一个人,都可以发愿成为观世音菩萨,对周围受苦的众生,生起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从小至个人开始,逐渐升进对一切众生皆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愿与行持,进而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成就伟大的菩萨事业。

因此,就让我们一起发菩提心,行菩提愿,以慈眼视于众生,以行为伸出援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他、度他自度,共同努力,迈向圆满正觉的目标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