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活在天性中,生命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好比说仁义礼智信五样,能做到一样,就和天性相吻合,方能得到天地间的正能量,反之则亦然。
佛教亦是如此,你能在坚定佛教信仰的基础上,在人间行菩萨道,重视从现实人生中不断改善进步,提升自己的人品,方可达到超越自身的境界。
下面两句名言,带你领悟人间佛教!
1,百善孝为先。
孝在中华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这与佛教提倡的“报父母恩”有着相似的内涵。
在佛教浩瀚如烟的各种经典中,此类教导世人报恩的有很多,比如《佛说孝子经》、《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
其中《难报经》中所述:“父母有十恩;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愍恩”。
这所有恩情总结而论,则称之为父母恩,即常用回向偈中“上报四重恩”的四恩之一。
真正的孝,要有实实在在的心,来不得半点虚假。
正如你的孝心在哪里,你的孝行就在哪里,这些都会反映在你的脸色上,所以即便工作中有再多的不如意,每天回家的时候也要给父母笑脸,让老人的心能够安定的,无非就是子女开心的笑容了。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坦荡,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小人患得患失,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心绪不宁之中。
或许有人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弟子规》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意思是若无心犯下过失,能勇敢地面对,且及时改正,不掩饰、不隐瞒,还能算是个正人君子。
不过有些人对事对人充满怀疑,在心底更是没有人性本善这个概念,他们之所以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多数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恶行,此举也暴露出他内心的阴暗与刻薄。
厚道还是刻薄只在一念之间,这也是警惕我们:把握自己的内心,以免失足堕落为小人。
这句话所反映出的便是“发心”的重要性,此乃修行的基础,因此许多佛弟子对这二字并不陌生。
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由此便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发心,且有善亦有恶。
如出离心、大愿心、大智心、菩提心,都属于“坦荡荡的君子心”,为善念之源。
而嗔恨心,贪婪心,傲慢心,嫉妒心,则属于“长戚戚的小人心”,为恶念之源。
在深入点讲,如果把修行比喻成看一道风景,你想看到它的美丽就必须踏出脚下的第一步,倘若你不愿意走出这第一步,风景在美丽它只是存在你的幻想中,这就是发心的重要性。
所以说生而为人要有血有肉,“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孝则家兴,家庭无纷争,社会才安宁。
有情有义,“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人人皆有德,国家方太平,这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人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