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勒斯,亦称海格力斯,是实力、勇气和智慧的象征
他和赫耳墨斯同为古希腊的体育馆,和角力学校的庇护人和保护者。他从小学习战车驾驭、拉弓射箭等多项技能,展现了希腊勇士的生存技能和条件。他的实力也体现在与自然界怪物的斗争,如:杀死九头蛇许德拉、活捉厄律吕托斯山上的野猪、驯服克里特岛的公牛、智斗尼密阿巨狮等。
在与尼密阿巨狮斗争时,他背着箭袋,一手持弓,一手拿从海里拔起的橄榄树做的木棍,最终战胜并剥下巨狮的皮做成斗篷,因此在希腊艺术中,赫拉克勒斯多以肩上的狮皮,和手上的橄榄木棒为图像判断依据。
海格力斯雕塑同时他又具有爱好嬉戏的性格,常常用游戏来使自己从常年的劳役中放松。他和其他神关系良好,拥有赫尔墨斯赠的剑、阿波罗赠的弓、雅典娜赠的青铜盾以及赫淮斯托斯赠的钱袋,这些器具在希腊艺术的赫拉克勒斯像中皆有所体现。
对赫拉克勒斯的崇拜,则展现了希腊人对诚信的重视、对武力的崇尚以及对荣誉的重视和对建立功绩的渴望。
赫拉克勒斯图像在中亚的表现形式多样
他与希腊神和当地神皆有融合。主要表现在他与阿特拉斯、伊朗乌鲁斯拉格纳神,和印度佛陀的护法神金刚手菩萨之间的联系。
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图案的使用不仅在空间上持续性强,出土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甚至印度马图拉等地。在时间上也很持久,他不仅在希腊化时期得到希腊人的崇拜,更在贵霜时期广受崇拜,有修缮神龛、塑造雕像的现象。
赫拉克勒斯的构图特点,被佛教护法金刚手菩萨所采用。护法神金刚手菩萨在佛教中经常以留有胡须、穿着狮皮的形象出现。
如大英博物院藏的一件片岩饰板,图像中金刚手菩萨与一些佛教僧人并排站立。他以经典的“伯拉克西特列斯站姿”站立,头部微微倾斜,转向左侧,头戴狮皮,于胸前系典型的赫拉克勒斯结。
赫拉克勒斯图像
不同于其他金刚手菩萨的是,这件图像中人物仅有小胡子而非大胡须,除了他经常在右手拿的雷电外,其左手持剑鞘,垂至臀部,此类的变形在很多佛传故事中也有出现。
学界对其有两种解释,即金刚手菩萨—亚历山大和金刚手菩萨—狄奥尼索斯。二者皆表现出金刚手菩萨的特征。主神端坐着微偏向右侧,右腿弯曲,腿上倾斜放着雷电,左腿伸直。
腰间系着狮皮,左肩上搭着狮子头皮。若将图中大腿处的雷电换为橄榄树枝,便可视为公元前3世纪初,留西波斯图像或是对它的复制品。
赫拉克勒斯图片
在当时的中亚地区战争频繁,而对于战士来说,“用勇敢胜武的赫拉克勒斯像是最适合的,因而他的橄榄枝被雷电所代替。”金刚手菩萨作为佛陀胁侍,在佛教中出现较多。
赫拉克勒斯在中亚非常受欢迎。在时间空间上持续性较长
前6世纪后,随着赫拉克勒斯主题的流行,他的图像在希腊急剧增长。在中亚的影响主要在古典晚期和希腊化早期,受雕塑家留西波斯的作品影响。在底格里斯河的塞琉西亚城,出土很多陶制赫拉克勒斯像。主要是赫拉克勒斯靠树形象和法尔内塞风格图像。
在地层第三层,即帕提亚层,出现三件法尔内塞风格和两件靠树形象。在第二层,也出现三件法尔内塞风格和两件靠树形象。在第一层出土两个赫拉克勒斯陶制图像。
赫拉克勒斯石像
同时在巴比伦尼亚、尼普尔、乌鲁克和苏萨皆出现赫拉克勒斯陶制像。安条克二世将其应用在货币上,其后希腊—巴克特里亚、帕提亚及查拉塞尼王国都将其铸造在钱币上。
甚至在前2世纪初3世纪末,在尼萨遗址的墙面上出现赫拉克勒斯头像,旁边还有狮头和棍棒。在波斯他也与本地掌管战争与胜利的、乌鲁斯拉格纳神崇拜相融合。
在印度西北部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出土了很多赫拉克勒斯图像。赫拉克勒斯在希腊—大夏和印度—希腊统治者的钱币上出现较多,显然他的欢迎程度与亚历山大息息相关,因为他将自己视为赫拉克勒斯的后代,并把自己的征战及勇士行为与赫拉克勒斯相媲美。
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将赫勒克勒斯图像,引入巴克特里亚和印度的君主,之后很多他的继承者及当地的统治者皆效仿亚历山大。因此赫拉克勒斯图像在此地的钱币上出现较多,无胡须的年轻赫拉克勒斯像被亚历山大引入此地且深受欢迎。
亚历山大
厄洛斯,在希腊神话中作为阿芙洛狄特的孩子,是小爱神
在希腊艺术中,他以青年和有翼儿童两种形象出现。之后在希腊化传播中,他多以儿童形象出现,在中亚传播较广,因此除了爱神的身份外,也有其他的功能,如扛花环的有翼天使形象。
中亚出土的厄洛斯图像数量较多,表现为小天使形象,有翼居多,无翼形象较少。厄洛斯图像有单独出现、成对出现、与其他神组合出现图像,以及扛花环的有翼天使四种类型。
其中扛花环的有翼天使多出现于犍陀罗的西部地区,博德曼认为印度的扛花环爱神来源于希腊而非罗马,这种类型在希腊化艺术后期出现,之后被罗马人所借鉴。
厄洛斯神像
在2世纪中期非常受欢迎,应用在小亚细亚地区的石棺上,之后在罗马出售。它的模板或许来源于拿着花环参加庆典的真正的孩童。
希腊的扛花环爱神通常用树叶或茎将花环相连接,手中拿着一串水果。而罗马的通常是分开的,且以花相连,顶端的花环中也有半身像出现。
但在印度,此类图形变化较大,人物皆着当地服装,有胡子,无翼。但并未完全失去西方的影响。博德曼在他“东方译文中的古典艺术”的课程中,也认为持花环的厄洛斯对当地人来说并非外来物品,同时卷蔓主题也是当地因素。例如在巴尔胡特出土的一件莲花卷蔓宝石吊坠,同时指出卷蔓是由象牙雕刻而成。
厄洛斯图像
此类图像从犍陀罗沿东南方向传播,在印度东部的阿马拉瓦蒂也有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到3世纪期间,建造的窣堵波上有两个担花环的厄洛斯形象。但厄洛斯形象更显圆融,着印度服饰,更显印度化。
参考内容来源:《古代希腊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