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隋代寺庙造像是以菩萨像的风格为主来造的吗?
隋代的石雕像
在隋京城所在的陕西各地遗存颇多,如西安南郊出土现藏陕西博物馆的一躯交脚弥勒菩萨。像高约2米是用蓝田黄花石雕成。这一造像,首先在面部形象上,表现出由北朝后期到盛唐过渡时期的造型特点,既具有北朝清癯瘦削的面型,又蕴含着丰硕圆浑的样式。在精神状态上,佛、菩萨造像继北朝之后,更加流露出人间的生活感情,使人觉得亲切易近而不是严肃可畏。造像被定为隋代的依据,是由于宝冠和胸饰的璎珞、璧珰呈现出方圆相间的宝珠形,而且饰纹华丽。但其造型却显得古朴。在衣襞线纹的刀法上比之北朝熟练而有质感。所有以上这些特点,都是隋代造像主要是菩萨像所具有的时代风格,并且与前述山东云门山等石窟腈雕菩萨像很相类似。
菩萨残躯
在西安西郊金胜寺遗址出土的一批用白石雕成等身大小的菩萨残躯(是著者于年发现并发掘出土的,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就裙带衣饰和璎珞装束以及胸前的荷瓣形佩饰看,也都是早于初、盛唐而尚留有北朝造像特点的标命动人的中国雕塑志。因而这批雕像很可能是隋、唐过渡时期的作品。其显著的特点,是造型坚实,体躯圆满,衣纹细致,刀锋清新锐利,显得分外的细腻润美,给予人们一种舒适的美的感受。这批造像虽然只是些缺头断臂的躯体残段,但从服饰衣褶的婉转洗练上,可以推想造像的整个体躯以及面容、手足的美的风姿。记得浙江金华万佛塔铜菩萨年前后,在一次偶然的艺术集会中,曾把雕像照片出示当做欣赏,当时在场的老艺术家刘海粟先生不禁惊绝,认为是东方的“维纳斯”再现。
万佛寺遗址
年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士有北朝、隋,唐石雕像二百多件,在《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专集中,选人了不少的优秀作品。隋代的艺术特点,是菩萨像璎珞装饰华今动人的中国雕塑美富丽,体形与唐代相比稍觉厚重。那两件菩萨像虽属残躯,但作为隋代菩萨的优美姿态仍然保存。至于隋代时期的其他雕刻,包括佛座或造像碑,则造型多,富有装饰性有的还留有北朝后期北周的粗犷风格。上述两佛座,从造型手法看,很类似北周或北齐时代的作品,但从双莲枝下的两个俯首作态的狮子和左右立菩萨的璎珞项饰以及莲枝花叶的雕刻,尤其是佛座下层横列的供养群像和伎乐群,却表现了隋代常见的人物造型手法。再从专辑16图定为隋代制作的释迦坐佛座下的狮子的造型和左右菩萨的装扮来与两佛座作一对比,更足以证明是属于隋代的作品。这两佛座虽已失去座上的双佛(从残留的双莲座上的残足可以看出)但整体的意匠结构很特殊,也是艺术性很强的装饰雕刻之一。
石雕像
河北曲阳修德寺石雕像也是在50年代前期出土,曾经过先后两次发掘出土,数量很多,仅有造像题记年代的雕像,就有二百三十多件,属于隋唐时期的,以隋代为多,共77件,唐代只有十件,其他则为北魏、东魏和北齐的作品。只是由于曲阳石雕像出土后即收集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雕塑馆,以后未见有整理介绍的文字发表,更未见有图录一类专集出版。因此想作出具体的作品评述,颇为困难,仅能见到年第三期《考古通讯》刊出的一件可能属于隋代乐人的图片。这件雕像虽已失去主要的头部,但体躯造型仍然完美生动,且表现出简洁洗练的艺术形象,这是一般隋代雕刻造像多见的手法。因为曲阳雕像是用当地出产的白玉石雕成,且未经风化剥蚀,因而棱角仍然分明,不像四川各地出土的石雕像,绝大多数是由红砂石雕成,以致雕刻轮廓易于风化模糊,因此,弥足珍贵。
雕塑遗产
我国古代寺庙中的优秀雕塑遗产,尤其是隋、唐时代的雕像制作,是非常丰富的。遗憾的是,既经过历史上几次的灭法毁佛,又受到帝国主义者的劫掠,以致今天我们能欣赏到的古代杰出作品,已千不及一,令人深为惋惜。现在再举出一件偶然见到的遗弃在河南渑池鸿庆寺石窟破洞中的隋雕菩萨残像,虽已残损严重,但其所具有的高度艺术造型手法,仍大可供作欣赏。首先是其半倚坐的躯体显得舒适自然和风姿优美,手、足也都雕刻得富有质感(右足有残缺,右手仅留有四指贴在右股上),因此虽是残段,使人仍能体会到原雕像整体的优美。
曹衣出水
这一残像的艺术成就,还在于“曹衣出水”式的衣饰和宽展的下裙的巧妙安排和雕刻表现上。我们应当了解到石雕决不能与泥塑相比拟,如这一残像的薄裙所显示的丝织物的柔软而曲折下垂的艺术效果,在泥塑上是比较容易处理的,而要从坚硬的顽石上一刀一凿地雕刻出来,比起用粘土堆塑要困难得多。而雕刻者竟能雕出这样具有柔润感的衣裙,并且极其舒展地贴附在圆软的肌肤上,再随着肢体的动作而下垂,形成优美自然的壁褶。
这一切,在石雕上都是非常艰巨的工作。有实践经验的美术家都可以体会到:当为了画静物写生而用台布作衬托时,往往为了把衬布摆成自然的褶绉而要花费斟酌,有时还是因不够自然而不能称心。但在石块上进行雕凿,决不可能像台布那样容易安排,而我们古代优秀的雕刻匠师对于这一处理,很难看到有一处不自然、不舒适的地方。而且整个造像的衣饰结构和衣纹变化,都是按照具体人物的姿势动作、肌肉关节而精心雕出的,没有一处交待不清的地方。像这样精致细腻的石雕艺术,可以说是充分表现了美的和谐和韵律。今天虽不幸成为一件被遗弃的残像,但仍不失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中具有价值的精美作品。
文章由百家号作者原创撰写,未经允许,切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