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泉泉泉泉泉泉,古往今来不记年。玉斧劈开天地髓,金钩钓出老龙涎。宋代苏轼的这一首《七泉》,写的便是遂宁的七里泉。壁间镌刻着”七泉“二字,就是苏东坡所书。遂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无霜期长,是一个南方宜居的小城,很多人却没听过它的名字,比如我,直到今年5月才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与成都、重庆呈等距三角的四川小城,它到成渝均为公里左右,相当于北京到承德金山岭长城再远一点点的距离。其实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多年了。“遂宁”作为地名,始于东晋。东晋与十六国并存,而遂宁则属于十六国中的成汉国。当时,各国统治者之间连年混战,成汉国统治者内部也为争权夺位斗争不息,人民痛苦不堪。公元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大败李雄遗部李势,灭成汉国,结束了四川长达50多年的混战。当桓温凯旋而归,途经县境时,但见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一派和平安宁的气氛。这位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军感慨万端,一种厌恶战乱、渴望太平的思绪油然而生,因而在这里设郡,定郡名为“遂宁”,取“平息战乱,遂得安宁”之意。从此,川中丘陵中的这片红土地,便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遂宁”。历经了千年的风霜,世世代代栖居于此,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各个年代的珍贵遗迹,不仅是当地人祈福纳祥、领略珍宝之地,也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游人。广德寺遂宁最著名的寺院广德寺始建于唐开元初年(公元年前后),明成化年间是其鼎盛时期,盘踞于西郊卧龙山麓,是佛教禅宗古寺,有“西来第一禅林”之誉,是四川著名的观音道场。极盛时曾主领川黔滇三百余山,成为闻名遐迩的川中名胜及佛教圣地,每年香会和观音生日,香客游人如云,年久不衰。多年来,广德寺历尽沧桑,几度被毁,又数次重建。唐宋时期的建筑大多已经损毁,现存的殿宇多建于明清时期,规模为明洪武元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所成。使广德寺最为扬名的是唐代高僧克幽禅师,传说他是唐朝第四代天子唐中宗李哲之孙,名李文通。据《遂宁市志》记载,克幽禅师生于唐开元十五年,祖籍陇右(今甘肃临洮),因故入蜀,居住遂州长江县(今蓬溪县长江坝)。曾拜谒无相大师金和尚,请求皈依佛门。时年25岁,无相为了让他虔心深造,派他到彭县鹿山结庐居住,使其清心寡欲,凝神静悟。他潜心礼佛,养性修真,十年面壁,禅定大进,终成一代高僧。唐代宗敕赐“克幽禅师”法号,拜为护国三藏法师,命颜真卿书该寺匾额,贞元三年克幽升坐殿堂,无疾圆寂,享年60岁。遂州刺史韦成武令其门徒在寺南建舍利塔安葬。相传会昌五年(公元年),唐武宗灭佛毁寺时,遂宁广德寺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在灭寺当日,广德寺克幽禅师灵塔自陷为荷池。58年后,即唐昭宗天夏三年(公元年),遂州刺史王简升堂审案,常见堂后有一个老和尚,审案正确时老和尚点头,审案错误时老和尚摇头,日久引起了王简的注意。一天王简审案结束,安排衙丁尾随老和尚。追至广德寺荷花池边时,老和尚不见了,衙丁禀报,王简就下令排水挖塘找寻,终于在塘底发现一串连锁异骨,上现“观音大士”四字,传说这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王简将此时上报朝廷,不久后唐昭宗敕赐“再兴禅林寺”,复修寺庙及克幽禅师灵塔,并在灵塔前新增一殿堂,以克幽禅师像塑观世音菩萨圣像,世人称为“圣观音”。到这时,朝廷正式确认遂宁为观音故里,敕封广德寺为观音道场。克幽禅师更被认定为观音化身,广德寺也被后世历代朝廷及民间奉为观音道场。信众把克幽禅师尊崇为“活观音”“观音化身”。在广德寺大雄宝殿西面、活菩萨殿后,有一高22米的方形石塔,这便是闻名中外的善济塔,俗称“肉身塔”。相传,这座塔就是“开山祖师”克幽禅师的掩骨之所。克幽是唐王朝宗室,是唐中宗的孙子、唐玄宗的侄子。也许正是因为它与李世民家族的血缘关系,以及民间相传克幽乃观音化身的原因,唐、宋、明几代帝王才赐予了它格外的恩宠,皇家禅林气象在国内首屈一指。由于克幽禅师是皇室嫡亲,历朝历代的钦差到该寺宣读圣旨时,都亲自进入寺庙内。而其它寺院如峨眉山等奉迎圣旨时,都要出庙门十里。广德寺接旨却在庙中,可见位尊之极。圣旨坊屹立在十分级台阶之上,这是历代僧侣在寺内11次拜迎皇帝圣旨的地方。圣旨坊初建于宋朝,现存的建筑为明代成化年间改建的,横匾有颜真卿亲书的“敕赐禅林”四个金字,坊栏上面书写“圣旨”二字,坊形如翼,是全国唯一的“圣旨碑坊”。自唐代宗永泰元年()高僧克幽禅师来遂主持开山阐教后,高僧倍出。特别是因受唐、宋、明朝十一次敕封,声名大振,明代极盛,僧人千余,曾主领川、黔、滇三百余山,成为远近向往的川中名胜及闻名西南的佛教圣地,每年二月香会,和九月观音生日期间,香客、游人如云,年久不衰。寺院从山麓至山顶依山建寺,中轴线上有殿宇七重,东西配殿独自成院,大小殿阁塔坊共有25座,多为明代建筑,但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有宋代建筑布局风格。寺内现存珍贵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质结构圣旨坊,唐代德宗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济塔(俗称舍利塔、肉身塔),及建于宋、明、清几代的石碑。五件镇寺之宝见证了千年的辉煌历史,它们是:缅甸玉佛、明代圣旨坊、善济塔、九龙碑以及两颗皇帝御赐玉印。如今寺内文物保存完好,僧人行走于寺中,一派电视里的古代清幽之妙。如果幸运,还能碰见院中售卖香火的老大爷拿着竹板卖力动情地说唱。作者:那敢情好了文艺范儿独立摄影师,旅行、美食、生活方式撰稿人多平台认证、签约旅行家,美食达人双微:那敢情好了图文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主体转载或商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