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弥勒造像在北朝十分盛行。据学者们考证,仅云冈、龙门、巩县诸石窟及金铜造像中,有铭文纪年的弥勒像就有例,仅次于释迦牟尼像。北朝佛教造像中有大量的交脚像(佛、菩萨都有)。据专家大略统计,这种交脚像在敦煌莫高窟有26身,龙门石窟仅古阳洞就有50余身。学者们更认为,交脚像在云冈石窟更是比比皆是,仅昙曜五窟就有55身,第11窟31身。在大量交脚像中,专家们认定的只有1身是释迦牟尼佛,其余凡有铭文者几乎都是弥勒像。如云冈石窟第17窟南壁明窗东侧上层内雕交脚菩萨像,下层内刻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下发愿文说:“大代太和十三年(年)岁在己巳,九月王寅朔,十九日庚申,比丘尼惠定身遇重患,发愿造释迦、多宝、弥勒像三区,愿患消除。愿现。愿现世安稳,戒行猛利,道心日增,暂不退转,以此造像功德,建及七世父母,累劫诸师,无边众生,咸通斯愿。”身患重病的尼姑惠定,为了去病,造了三区佛像,其中一区的交脚菩萨像就是弥勒像。专家们根据大量图像与铭文一致的造像资料来看,可以肯定北朝佛教造像中的绝大多数交脚像是弥勒像。这其中云冈石窟的交脚像最多,最具代表性。弥勒佛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菩萨。佛经记载他原出生于婆罗门,后为释迦佛的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宫,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降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在云冈石窟,经常与过去佛迦叶、现在佛释迦牟尼组成三世佛图像出现。佛经中的《弥勒经》分为上生经和下生经,上生经讲叙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为天人说法,下生经叙述弥勒降世成佛,度众出家,弥勒世界丰盛太平。云冈、敦煌、龙门等石窟早期只流行上生信仰;隋唐以后,上生、下生信仰并行,而以下生为主。北朝盛行弥勒造像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北方自公元年匈奴贵族刘渊称王起,到年北魏统一止,长达年,一直处于各族军混战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动乱的社会中,百姓自然渴望和平与幸福。弥勒下生经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蓝图: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寿超高龄,可活四万八千岁;每天夜半,有一龙王,香水洒扫街道,如此美好的世界,比起中国儒家提倡的“大同世界”还要美好。处于战乱的百姓当然愿意接受了。弥勒信仰大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弥勒经典的翻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许多著名的译经大师,诸如安世高、菩提留支、竺法护、鸠摩罗什等先后译出一些上生、下生经。到五世纪末,流行于世的弥勒经已达二十种。名僧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笃信弥勒,誓生兜率。西行求法高僧法显东返,大力宣扬弥勒。因而弥勒信仰泛滥,中原和北方广大地区,弥勒造像极为普遍,数量很多。民间多有借“弥勒下世”,“除去旧魔”而举旗聚义的,最著名者为冀州沙门法庆聚反的“大乘之乱”。隋朝大业年间,又有数起自称弥勒而举事者。这些都说明弥勒信仰及造像在隋以前已风行一时。七世纪末,武则天称自己是弥勒下世,登基做帝取代李唐王朝,从而使弥勒信仰遍及中国。到开元三年(年),唐玄宗李隆基因民间有“假托弥勒下生”,下令“禁断”。至此,中原地区弥勒造像一蹶不振。弥勒信仰盛行的原因是因为该信仰涉及到人们最实际的要求—衣食温饱、婚丧嫁娶、老有所养、死有所归,无人世之险恶,社会奸诈等,也符合以孝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世俗性极强,在精神和思想上与世俗民众多有沟通,因而该信仰与救民于难的观音菩萨等成为广大人民最多的信仰之一。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已逐渐转变为对现实生活的实际企求,从对死后上升净土的向往转变为对现实享受的渴求。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