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43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景点美食

文水县地图

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位于汾河谷地中部。文水县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文水县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山地平原各半,是山西省的农业县。

文水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西峪口一带狩猎采集,繁衍生息。春秋,县地为平陵邑。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年),属赵国,为大陵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置大陵县,属太原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年),徙寿阳县三千户居大陵城南十里,改大陵县为寿阳县,后人因县城在寿阳之西,故又称西寿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年),因县内有文谷水,更名文水县,属并州。武则天称帝后,唐天授元年(年),文水县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年),复名文水县,属太原府。[1]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本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属之至今。

文水县下辖7个镇、5个乡、1个办事处,共计11个社区、个行政村,年底常住人口43.84万。

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属山川平原各半区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15”至37°35’9”、东经°29’47”至°19′15”之间,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文水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

1、气候

文水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为-毫米,平均降雨量mm,平均日照时间小时,平均日照率58%,气温界于4-11℃之间,平均气温10.1摄氏度,平均地面温度12.4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63%,平均水气压9.6百帕,平均气压.2百帕,无霜冻期为天,平均无霜期—天,平均风速2.0米/秒,最多风向南风和北风,最大风速35米/秒,大风日数8次/年,气象条件适中。

2、交通

文水县县城距山西省会太原76公里,国道纵贯文水县南北,夏汾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设有文水、文水东、开栅等三个高速出入口。城关至祁县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县级和乡镇级公路贯穿县境东部地区。太中银铁路横贯南北,设有大型客货运站台;国道、省道祁方线纵横贯通。

3、传说

3.1上贤塔传说

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神秘色彩。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3.2狄青传说

传说狄青乃是天界武曲星君下凡;又说狄夫人乃西夏双阳公主。戏曲舞台上歌颂狄青的剧目如《珍珠烈火旗》《狄杨合兵》等,历代吟咏狄青的诗词如:狄武襄吟(明)。

3.3凤凰城传说

文水城因状似凤凰,故有凤凰城之称。民间传说,在文水城快修成时,忽然有位白发老翁对领工人员说:“这座城头枕子夏山,足踏文峪河,古有‘凤鸣岐山’,你们来个‘凤鸣西山’岂还甚好”。说罢飘然离去。官府按照老翁提示,将东西重门改向朝南开,东与私评村、西与土堂村连起来,为凤凰的两翅,北重门向东开,与北关连起来,为凤凰之头:重南门朝南开,与南关连接,为凤凰的尾巴;岳村、冀周两村为凤尾上的长翎。又在城内中心处盖了1座市楼,在市楼底下打了一眼水井,为凤凰的心脏;在北关的北头盖了1座真武阁,阁的左右各凿水井一眼,为凤凰的双眼。同时,在北门外立一照壁,壁上镶刻“凤凰城”三个字。从此,文水凤凰城的美名便远近传扬。

4、旅游景点

4.1刘胡兰纪念馆

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东17公里的云周西村,距太原市区85公里。建于年,后于、年两次扩建。馆舍坐北向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馆内还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烈士被捕处、斥敌处、就义处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教材。

刘胡兰纪念馆前身为刘胡兰烈士陵园,始建于年,年1月12日,刘胡兰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年、年曾两度调整布局,重新整修扩建。现占地面积余平方米,位居全国个人烈士纪念馆首位。主要建筑物由毛泽东题词纪念碑、刘胡兰事迹陈列室、七烈士纪念厅、刘胡兰雕像、陵墓和观音庙等组成。整体建筑以纪念碑与陵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凝重典雅。

刘胡兰纪念馆,坐落在刘胡兰的家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始建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刘胡兰就义十周年时落成开放,后经一九五九年和一九七六年两度扩建,一九九六年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改造,成为规模。该馆座北朝南,占地六万平方米,步入馆门是一万多平方米的广场,洁白高大的毛泽东题词纪念碑矗立在广场花坛中央,碑的正面镌着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背面刻着郭沫若书写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纪念碑后面是宽敞明亮的刘胡兰革命事迹陈列室,这里陈列着刘胡兰的遗物和反映她生平事迹的绘画、雕塑、照片、文献资料等。碑廊中陈竖着邓小平、朱德、董必武、乌兰夫。郭沫若、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江泽民总书记题词的汉白玉石碑。碑廊北侧分别是刘胡兰事迹影视室,纪念刘胡兰就义书画展览室。翠柏中是一座宫殿式建筑——七烈士纪念厅,这里有反映七烈士刑场斗争的雕塑和六烈士生平陈列。

过大厅是陵园,刘胡兰的忠骨就安葬在北端正面高台上,台上柏翠松苍,墓上绿草茵茵;墓前是采用最优质湖南汉白玉重塑的胡兰雕像,雕像气宇轩昂,正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雕像东侧是刘胡兰被捕、斥敌、就义的旧址,西侧是碑亭,亭内陈放着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晋绥分团一九五一年给刘胡兰建的墓碑。

刘胡兰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百个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刘胡兰纪念馆

4.2上贤遗址

遗址面积较大,范围东至太军公路西侧的土坡,西至上贤梁顶部,北至马村界沟,南至上贤村南,面积2万平方公里。遗址距地表深60厘米,文化层厚度2—3厘米左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地层断面多灰坑,地面散存绳纹灰陶片。采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石削、陶鬲、灰陶片、红陶片等。遗址东部多是灰坑,发现陶窑址两处。西部为山坡地带,有穴居房屋遗迹。

据考证,早在公元年,上贤村就有人类在此栖息、繁衍、生存、发展。文水县文物部门测定上贤村遗址属龙山文化。年山西省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目前在上贤村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器,制作都非常精美。

在上贤村村口,有棵距今多年的古槐树,据说李自成曾在此树上拴过马。关于李自成的传说在上贤村还有许多,最让人充满遐想的是闯王藏宝。传说李自成兵败回陕西,路经上贤村,为了减轻负担,李自成决定将随身携带的一些宝物埋藏起来,以备将来之用。因此他派人在上贤村的梵安寺周围将宝物埋在距此不远的密林深处。并在梵安寺塔上留下一个记号,这一记号如今还刻在塔上,像一个人的手一样指向远方。

上贤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是梵安寺塔了,这一座塔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是唐李信为祭祀其母所修建的。该塔为阁楼式砖塔,塔高45米。塔底发现有地宫、隧道等。奇特的是这座塔没有塔基,也没有塔尖,中间空洞如烟囱。据说只有木制的旋梯通往塔顶的小庙里。这座塔据考证是一座套塔,也就是说在这座塔中间还有一座小塔,民间传说是宋朝皇帝为了镇住唐朝的龙脉,后建一座塔作为镇塔。

围绕梵安寺塔,目前上贤村村委会投资万元,恢复了梵安寺周围的一些古建筑。并以此为主体,形成文化休闲旅游广场和生态旅游等。

上贤遗址

4.3梵安寺塔

梵安寺塔高约45米,底边周长25米,为7层8面8角重檐砖塔,中间为空心,每层均有拱石石旋塔门,第一层塔门南开,底有地宫,有地道通往塔外。塔底数层大青石条,上筑红砖古塔,无基无顶,十分奇特,二层以上有木制阶梯,串连各层,通至塔顶,塔为平塔,塔内原有楼梯可直上塔顶,据传塔顶原有一小庙,内供有铁佛,日本军侵占后铁佛、阶梯被毁。塔重修碑记也仅余碑额一方,省文物研究所认定,该塔为现在最大的无基无顶古塔,在古代建筑研究中有一定价值,现该塔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正积极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有三奇,其一是无塔尖,一般塔均有尖,而梵安寺塔没有;其二是塔顶盖庙,甚为罕见;其三是40多米高的塔无地基,完全建立在黄土上。

相传,不知何时圣人造了一座高塔,塔顶直插云霄,磨得天叫,搅得天际不安,张天师见到大怒,一鞭将塔打为三截,底截在上贤;中截落在汾阳冀村村北寿圣寺,梢截落在汾阳城东建昌村,有“上贤的根根,冀村的身身,建昌的尖尖”之说。所以上贤和冀村塔都没有塔顶,只有汾阳建昌塔有塔顶。

梵安寺塔

4.4西峪口遗址

西峪口遗址位于文水县西峪口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兽牙装饰品、羚羊骨和巨大的古生物头骨化石。

西峪口遗址

4.5孝义镇市楼

孝义镇市楼位于文水县孝义镇中心。原建于清代,属砖木结构建筑,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楼基与一层、三层系砖修,二层为砖木混合结构,周围有城垛式围栏,三层有平座,单檐十字歇山顶。据二层东北角石碑记载,年(清朝嘉庆十八年)曾对该楼进行过一次重修。

孝义镇市楼

4.6狄青庙

位于文水县城南30公里处狄家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北宋嘉祐四年(年)修建,大元元员二年(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现存建筑为清朝同治十二年(年)修建,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与山门,4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制立于八级台阶之上,三楹二柱,单檐硬山顶,檐前无斗拱,有插飞。

廊下东西立碑石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门面为夹扇门窗,檐下悬同治十年(年)十月全村公立的横匾一块,上书:经文纬武。门顶悬嘉庆丁卯年(年)所立横匾一块,题词:宋室名贤。两匾均为蓝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阁一座,内供狄青木雕坐像,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留一绺长须;身披铠甲,头戴紫冠,一身元帅装束。殿内四角立有四个文武待臣,东内侧文侍臣举钦赐尚方宝剑,外侧武侍臣端一个面目狰狞的铜面具;西内侧文侍臣手捧帅印,外侧武侍臣持一杆无缨合箭式大枪。

殿内东西壁原有壁画,现西壁壁画已无,东壁有重描后的中堂画一幅,联语一副。画面上有古松、明月,一童子正向一个儒家装扮的老者求学拜师。联语为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所撰,看尽好花春卧稳,醉残红日夜吟多。名将祠堂书此联语,颇耐人寻味。

狄青(-),字汉臣,足智多谋,勇猛沉毅。十九岁从军,因其屡建奇功,仅十几年的时间,便从一名普通士卒升至枢密使,成为宋军最高统帅。宋仁宗、经略使韩琦、范仲淹对其十分赏识。史载狄青上阵对敌,因其相貌美似女子,常被敌人讥笑蔑视,故效仿上古兰陵王,头戴金色铜面具,以增威仪。冲锋陷阵之际,敌军见之,皆惊骇万状,望风而逃。

而今,吒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孤寂地端坐在故乡小庙之中,满目斜阳草树,一片昏鸦暮鼓,再遥想其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姿英发,不由人不感慨万千!

狄青庙狄青庙

4.7石永村市楼

石永村市楼位于山西省文水县下曲镇石永村,属明代早期建筑。整座建筑为林制结构,占地平方米,凭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住支撑全部重量。

高17米,明三层,暗三层,二层有平座并塑有佛像菩萨等一组五尊塑像(解放初毁坏),十字歇山顶铺绿色琉璃瓦。建筑宏伟壮观,数里外可见楼体。据碑文记载:明代弘治十年(年),肖代康熙甲午年(年),乾隆四十一年(年)等进行过五次维修和彩绘。[1]近年由于年久失修木料腐朽,以及地震影响,出现塌落等情况,年由梁恒唐从则天庙维修款中拨取元资助维修。

石永村市楼石永村市楼

4.8麻衣仙姑庙

麻衣仙姑庙位于文水县城东1.5公里的桑村南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占地平方米,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偏殿为卷棚顶,面阔小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进深三间,配殿南面各有看台三间,进深一间,乐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卷棚顶建筑,钟鼓楼亦为单檐悬山顶,庙内共有碑八通。

此庙原建于明代,在清朝乾隆四十年,民国十年曾两次重修。解放前每遇大旱年月,县内就组织大规模的祈雨活动,动用十八个村的民间锣鼓,大批童男女,善男善女,其人员之多,声势之大无以伦比。县长敲响市楼的大钟为出发信号,乞雨队伍锣鼓喧天,浩浩荡荡直到汾阳黄芦岭麻衣仙姑洞跪拜。由主祭人进香,烧纸、摆起净瓶,等待滴水。据说求得几滴水,即下几寸雨。仙姑庙内现保存有民国十年县长组织求雨活动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当年求雨的盛况。年,大队将正殿、东西配殿前墙拆除改作库房,使用至今。7年村里投资,对正殿作落架大修,又对舞台看台钟鼓楼进行了维修。

麻衣仙姑庙

4.9东岩寺

东岩寺在距文水县城西北50公里的龙泉山上,整个寺院已毁于上个世纪中叶,寺内铁佛铁钟抗日战争时造了手榴弹、地雷,年,寺院的木料、石料和砖瓦建了学校。

最初发现该寺院的是抗日战争时在文水工作过的老干部,0年他们在故地重游时说,东岩寺有可能是汉代建筑。后经当地文物工作者的多次考察,也认为这是一处不平凡的佛地寺院。

因为寺院已毁,现能够证明寺院是东汉所建的只有一些旁证。该寺院现存石碑十一通,其中明代碑两通,清代碑九通,另外还有一些殿堂的断墙、壁画和残破泥塑,均是明清时遗存。研究者在寺院的石碑上,发现了东岩寺建于东汉的证据。据明朝天顺七年《重修东岩禅寺碑记》记载:“始自后汉永平十年建立,毁于唐会昌年,大中年重建,后宋初又复重修,以后日久年深,遂以兵燹,废尽无存。”而且,在碑记中还提到“腾兰一播之后,法化无所不周”。这是一段说明东岩寺历史的记载,按照普通的惯例,后代所为重修寺院而刻的碑,在内容上一般都是承袭前代史料,说法比较可靠。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确实可以得出东岩寺是在东汉永平十年左右那两个印度僧人来华后所建,不过在碑文中,找不到任何具体修建者的信息,则此寺院很可能并非官方主持修建(如果是官方修建,史书当有记载),而是民间自发修建的,所以当地文物工作人员称之为“佛教民间第一寺院”与白马寺相区别。

在用寺内石料砖瓦所建的学校屋顶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瓦当,瓦当前沿滴水上,有一个字符,据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宝胜教授研究,其为梵文音节无疑,与一种叫悉昙的字体很相像,其形制为“tra”或“a”,意义一为五金刚如来,或是五方中佛南方宝生佛教子字,一象征“诸法不生义”。很可能是书写者不熟悉梵文,或所依底本模糊不清而误写。此瓦当应该为后代在重修寺院时模仿前代形制而制作。据研究者说,这种类型的瓦当在全国各地的寺院内属首次发现。而张教授说,这种字体在唐代时传入中国。虽然瓦当本身是清代的,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东岩寺至少在唐朝时便已存在,所以后代才能有范本可仿制。这与碑文中“毁于唐会昌年,大中年重建”正好可以相互印证。碑文既然真实,则东岩寺始建于东汉确有一定可能性。

东岩寺东岩寺

4.10苍儿会生态旅游景区

苍儿会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文水县西部山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块区域。

这里有着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这里森林葱郁,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空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等级一级水平,水质达到矿泉水标准,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2%,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3%。野生动物70余种,野生药材余种,野生食用菜20余种,以羊肚菌、野生木耳为代表的绿色食品20余种,野生沙棘、杏、桃、核桃、葡萄等30余种树木满山遍野,四季飘香,因上述诸多植物种类而享有“北方植物园”之美誉。特别是具有一处始建于东汉永平10年的佛寺—东岩寺,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比洛阳白马寺还早1年,被誉为“民间第一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旅游价值。

苍儿会生态旅游景区苍儿会生态旅游景区

5、特产美食

5.1流尖和子饭

流尖和子饭

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绿豆面克、白面克、小米克、倭瓜、红薯、紫皮山药、嫩豆角各克,嫩玉米、精盐、花椒、植物油、香菜少许。

工艺:

1、水烧开后,将倭瓜、红薯、紫皮山药、小米、嫩豆角、嫩玉米粒先后入锅煮熟。

2、将豆角、白面和精盐同时放入盆内搅匀,加入冷水和成面团,再加水用木棍将面团搅成稠糊状(搅时必须同一方向,直到搅出面筋为止)。

3、小米和瓜菜煮熟后,加少许冷水使锅内止沸,收执一双筷子,夹上面糊并不断捻动,让面糊顺着筷子逐渐流入锅内(筷子不可停留在一处上,要均匀移动,以免形成疙瘩状)直至将面糊全部流入锅内煮熟。

4、勺内倒上植物油、花椒,待油烧热花椒炸成黑色后,放入葱花,趁势倒入锅内,立刻用锅盖盖严。

5、在食用时,根据不同口味,放入适量的调料、香菜等。

特色:米、面、菜皆有,色、香、味俱佳,面嫩菜鲜好消化,馥郁醇香营养丰富。

5.2文水葡萄

远在唐、宋时期,文水县即以生产葡萄著名。盛产于方圆、宜儿、武午、西城、崖底(旧崖底)等村。品种有红、白、长、圆数种。尤其瓶儿、玫瑰两种,皮薄肉嫩,味道香甜。省内外闻名。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载,方圆等村用鲜葡萄熏制的葡萄干,被列为贡品。“正贡三大箱,每箱内各三小箱,一箱十斛,俱用黄绫装裱解京。随正贡又有解省副贡,相沿也久。”七·七事变前,仅方圆村即有熏坊48家,年熏制葡萄干5万余公斤,远销于天津、北京及东北各省。葡萄产量居山西省之冠。

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宜儿、吴村、谢家寨等村,建果园,栽葡萄,至年成片葡萄园发展到余亩,年产葡萄20多万公斤。品种有巨峰、龙眼、黑鸡心、红鸡心,白羽、龙宝等。

文水葡萄

5.3文水酥梨

文水县酥梨有4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米的丘陵山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等地理条件为优质酥梨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文水酥梨

5.4山西砖雕

在山西历史上,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