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香佛国南诏大理的阿嵯耶观音信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便宜 https://m-mip.39.net/pf/mipso_5059008.html

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云南省博物馆藏

中国的观音信仰始于三国时期,沙门康僧铠于魏国嘉平五年(年)抵达洛阳并翻译《无量寿经》,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形象首次进入中国。

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观音崇拜已经成为了中国民俗中极具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地处我国西南的云南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出别具一格的观音形象——阿嵯耶[ācuóyē]观音。

阿嵯耶观音是阿吒力教(滇密)独有的佛教造像。阿嵯耶和阿吒力都是ācārya的音译,现译为阿阇黎,慧琳《续一切经音义》言:“此云规范师,谓以规则仪范,依法教授弟子”。

据《普门品》记载,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阿嵯耶观音形象的形成与演化,与多地区佛教文化的融合与云南本土化,密不可分。

云南石钟山石窟第13龛阿嵯耶观音像

佛法初入云南

唐高宗于永徽年间开始经略云南,南诏君主细奴逻多次遣使觐见,高宗封细奴逻为巍州刺史。自此南诏与唐朝开始紧密地联系,佛教也随之从唐朝传入南诏。

虽然元代典籍《云南志略》记载:“开元二年(年),盛逻皮遣其相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屠像,云南始有佛书。”但根据著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年)的《道宣律师感通录》和立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年)的王仁求碑,一般认为佛教在初唐就已进入云南。

南诏早中期深受唐朝的影响,南诏王室多以“世为唐臣”、“本唐风化”来标榜自己与唐朝的关系。此时的南诏文物中并不见阿吒力教和阿嵯耶观音的记载。流传于南诏的“圣人入国授记”传说最初的主角也是玄奘法师。

阿嵯耶真身观音大理国梵像卷(局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

阿吒力教西来

摩揭陀僧西来传法

阿嵯耶观音形象最早见于南诏国晚期的《南诏图传》。南诏在唐朝的扶植下崛起,但随着共同敌人吐蕃的衰落以及唐朝的动荡,南诏与唐朝之间也不断发生冲突。

南诏末期,南诏统治者追求政治地位平等,要求与唐朝“约为兄弟”而非朝贡关系。因此,脱离唐文化影响而创造自己的文化和起源,成了南诏王室的迫切需求,阿吒力教和阿嵯耶观音应运而生。

据《云南通志》及《白古通记》记载,南诏劝丰祐保和十六年,即唐文宗开成四年(年),摩揭陀国僧人赞陀崛多把阿吒力教传入南诏国。

大理国梵像卷(局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

阿嵯耶观音的诞生

阿吒力教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尤崇阿嵯耶观音;主要的护法神为大黑天;僧人有家室,且子孙能世代为僧。

不空羂索观音在唐代是重要的护国卫国观音。《佛说不空羂索咒经》云:“当在阵敌锋刃相害一心诵咒,一切刀杖箭矢即不着身。”

南诏通过糅合不空羂索观音与印度和占婆(今越南南部)的佛像造型,创造出了阿嵯耶观音。

南诏图传(局部)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观音七化建国

君权佛授,南诏传说

南诏统治者把阿嵯耶观音与“圣人入国授记”传说结合,形成了“阿嵯耶观音七化建国”这一中国独有的“君权佛授”传说。传说经过大理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朝,《南诏野史》和《白古通记浅述》对南诏开国神话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唐贞观初年,细奴逻还在襁褓的时候,父亲舍龙带领全家由哀牢逃往蒙舍川避难。一日,细奴逻与儿子逻盛在巍山上耕地,妻子蒙织正要出门送饭,有一个长须,头戴赤莲冠,身披袈裟的老和尚持钵来到细奴逻家乞食。蒙织欢喜地把饭供养了老和尚。当蒙织再次出门送饭时,老和尚又现身向她乞食。蒙织大喜,并再次供僧。

当蒙织把饭送上巍山时,细奴逻父子已饿得躺在树下休息了。得知妻子因为斋僧所以来迟,细奴逻也很高兴。

他们吃饭时,老和尚又再现身,细奴逻起身快步迎接。老和尚说:“今天已经多次在你家用斋,不需再吃饭了。我此次前来,是为了救百姓除罗刹,请你为王。”

随后,老和尚取刀砍犁耙,砍下十三道痕,说:“从你开始到你的子孙,你的王国能传十三代。我是观音的化身,奉天命授记你。”说完便离去了。

南诏图传(局部)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金鸟显灵,天命所归

唐朝册封的大将军,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听闻观音命细奴逻为王,心中十分不满,于是带着其他部落的首领,与细奴逻约定一起在白崖铁柱祭天占卜。

祭天之时,铸在柱顶的金鸟突然飞起,落在细奴逻的左肩,八天后才飞走。诸位首领明白细奴逻乃天命所归,于是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细奴逻,并把女儿许配给他。

细奴逻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年)即位,建大蒙国,成为南诏的开国之君。

大理国梵像卷(局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

南天妙香佛国

佛王观音,权力象征

总体而言,“观音七化建国”传说反映了南诏大理的统治者通过与东南亚相似的“佛王观音”信仰,把观音信仰融入云南本土的祖先崇拜体系中,使得阿嵯耶观音成为最显著的王权象征符号。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古正美提出“观音就是转轮王,转轮王就是观音的信仰传统”,通过莲华部瑜伽“神我同体”的思想,把人间帝王与莲华部部主不空羂索观音等同起来,形成独特的“佛王观音”。

南诏大理的君主或通过以观音本貌出现,或通过密教灌顶仪式成为阿嵯耶观音化身,以此成为政教合一的领袖,即“国王观音”。如:南诏王隆舜自称转轮王摩诃罗嵯耶和阿嵯耶观音;大理国国王段正兴在《大理国梵像卷》中以“易长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出现。

易长观世音菩萨大理国梵像卷(局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

朝野上下崇尚佛法

南诏朝野均崇尚佛法,世隆任南诏国王之时,唐朝屡次派遣使者到南诏都被世隆拒绝。西川节度使高骈了解到南诏崇佛,于是派僧人景仙作使者前往南诏。世隆不仅率群臣礼拜,并主动疏通了与唐朝的关系。

南诏灭亡后,大理继承了南诏崇佛的传统,22代君主有9位逊位为僧,仅崇圣寺就有房舍间,佛像尊,用铜公斤。

大理国梵像卷(局部)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

佛号命名方式盛行

南宋宝祐二年(年),忽必烈灭亡大理,大理末代国王段兴智任大理总管。元朝至元十七年(年),郭松年《大理行记》记载“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

受此影响,大理形成了男女均有的独特的佛号命名方式,如段正兴之子段易长生,“段”为姓氏,“易长”即其修炼的本尊易长观音,“生”为其名。此外还有李药师祥、杨天王秀、何观音婢、李观音香等名。

南诏大理统治者借观音塑造自己的合法性,佛教又因朝野崇佛而盛行于南诏大理。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帝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的妙香佛国。

南诏图传(局部)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