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万佛寺石雕像
因万佛寺“”在成都市西门外,相传建于东汉延熹年间(-年),南朝梁时称安浦寺,唐称净众寺,明称万佛寺。万佛寺遗址最早发现于清光绪八年(年),陆续出土者达余躯。由于该寺曾遭毁坏,造像大多数残破,有的已流失海外。石材取自当地细砂岩石,时间跨越宋、齐、梁、北周、唐数个朝代。它大致划分为宋、齐、梁和北周、唐两个阶段。宋、齐、梁造像以元嘉二年(年)净土变造像最早,这也是南朝目前所知最早的纪年造像。属梁朝的纪年像例共5件,为万佛寺纪年像最多者。此一时期造像面形方正,潇洒秀丽,装饰繁缛精细,多著通肩大衣,衣多褶襞,层次清晰,袒右肩者绝少。在组合上,普通四年(年)康胜造释迦像为释迦、四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中大同三年(年)观音像为观音、四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二者构图形式基本相同,这也是万佛寺造像典型样式。
梁普通四年释迦像
北周至唐,万佛寺造像总的趋势是南北融合。尽管在此之前个别像例已见端倪,但尚未普遍。四川成为北周辖地后,南北造像有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适宜时空环境。面目圆润、丰腴挺秀替代了褒衣博带,成为符合时尚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