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骁
首饰艺术家
现中央美术学院首饰专业教研室主任
Flornc作品于澳大利亚,荷兰,德国,英国,西班牙,日本,泰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以唯一的中国首饰艺术家身份入选“Schmuck”慕尼黑第64届国际当代首饰展,曾获Enjoia’t西班牙当代首饰艺术展全场大奖,并在巴塞罗那A-FAD机构举办个展,荷兰Marz首饰廊签约艺术家。编著有《当代首饰设计:灵感与表达的奇思妙想》,中国青年出版社。
当代首饰艺术能为大众带来什么?
对于热爱首饰又了解当代文化艺术的人,它就是它自己;对喜爱穿戴、但是不甚了解当代艺术的人,它是你衣橱或是首饰盒里一件不太一样的饰物;对梳妆打扮不在意、但热衷当代艺术文化的人,它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作品;而对穿戴之美无感,对文化艺术的内在美也不好奇的人来说,它什么都不是。
“你希望得到什么,在当代首饰中就能看到什么。”首饰艺术家刘骁如是引导。
刘骁作品《一个胸针的消融》
“首饰创造是对自身的观察和醒悟”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首饰艺术家,刘骁对于创造风格并没有进行严苛的追溯与界定,他认为自己在视觉上所谓的风格几乎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内化。
刘骁喜欢爬山、走路,与此同时,他也习惯于低头留意身边关于萧瑟但是在努力生长的状态:砖缝探出的野草,角落里的青苔或者霉斑,逐渐扩散的锈迹和泥土中透出的细密的植物根系。
“我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悲观的,因此愿意在‘自省’的氛围中,日复一日地体会劳作中精神状态的变化。首饰创作就是对自身的观察与体悟过程。”
不像许多艺术家拥有着离奇曲折的成长经历,刘骁认为对他创作有最大启发的,反而是及其顺畅到无趣的生活及求学经历。正是这“顺畅”和“平坦”让他越成长越自省,这种自省,让创作有了来源。
刘骁作品《米石》
在外界的平价中,刘骁的作品有个共性就是十分注重细节,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这反而体现的是他注重创作过程中内心的细微变化。刘骁将作品创作的过程视作对自身内心的修炼,和走路、爬山、种地一样,都是自我省察的一种方式。所以,他几乎不会去过早预期自己的作品会成为什么,某种工具或是宣扬的方式,而是更注重这过程如何体现一种修养和性情。
在创作时,创作者与手头的工作是相互尊重的,平等的。就像太极拳里的推手,不存在某一方的压倒性的控制或企图,是知己知彼的功夫,在这种关系中达到一种游刃有余。
“个体的经历必然是和作品面貌直接相关的,足够诚实的对待艺术必然会让你的作品与他者不同,这种不同与年龄辈分无关,也无所谓新的艺术和老的艺术,他们都像是同一河床里被冲刷和推动的光洁的石子,尽管他们位置不同,姿态各异,但是都来自远处,都被自然的源泉洗涤和滋养。”
当代首饰的两个倾向
今天,我们似乎也已经对首饰艺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知:是以综合材料,以手工制作,表现形式夸张,风格鲜明,不一定适于佩戴,有一定的观念和思想在其中,遵循艺术品收藏与展卖的市场特点。
按如此描述,当代首饰的确显得自成一派,具有排它性的,甚至和其他首饰类别形成二元对立的状况,(目前的确有一些所谓商业首饰和艺术首饰的区分)容易陷入到站队和被站队的狭隘境地。
刘骁认为,一个事物一旦被过于定性和类型化的时候,对其认知就容易变得狭隘和固化,失去首饰艺术原本应有的精神内涵。而且中国对现状是暂时还没有形成当代首饰市场环境的,这样只是把当代首饰越发推向死胡同。
为此,刘骁十分看重“整体”的教育理念,他提出:“新时代下的首饰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是人精神情感需求的量身定制,应当赋予首饰以人文和情感价值。”
刘骁作品《九龙壶》
除此之外,刘骁还谈到了一个“首饰性”的概念,来表示对当代首饰创作的反思性倾向。
所谓“首饰性”,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首饰作为具体的戒指、项链、耳环等穿戴的类别和功能。
第二、历史沿袭和沉淀下来的首饰作为特定符号用来指涉崇拜、装饰、身份、地位、情感,交流等的象征作用。
第三、将首饰具体的功能去掉,并且它所表达的各种内容和题材,都通通去掉之后留下来的关乎首饰本体的材料性、工艺性等要素,它区别于架上绘画、装置、雕塑、影像多媒体等其他艺术语言的部分,就是其制作性。
第四、创作者与首饰有关的经历与背景,不论是学院化的首饰教育、师徒传习式手艺作坊的经验,甚至是首饰工厂生产的行业化经历,必然某种程度体现在他的创造性工作上,就像是一个人基因,一定程度上必然决定他未来的长相。
“‘首饰性’是首饰作为一门视觉语言的自身特质,对‘首饰性’以及首饰语言结构的理清和剖析,是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超越。这是在剖析关于首饰艺术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它作为艺术语言的一部分,会拓展或重构我们的审美经验。”刘骁解释道。
也许当代首饰艺术收藏目前在国内还非常小众,但是刘骁相信,在未来必定会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收藏生态,它不会无限的扩大和泛滥,而是一小部分人的“雅集”,是关于美与思想价值的分享,是深层次的情感的私人体验,是精神魅力的熏陶和滋养。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投资与收益,更是精神财富的分享与再生。
刘骁作品《枯槁中的绽放》
据了解,在本次佛罗伦萨(中国)国际设计双年展中,刘骁的《不死的符号》系列作品将在展会中亮相,该作品是将各处收集来的购物塑料购物袋转化成为汉代墓葬文化中的玉塞和与玉盖面的形式,借以反思当下普遍无意识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每件塑料盖片是单独的挂坠,可以被轻松随意的佩戴,而当这些盖片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则在体现更加严肃的话语和反思。
整套作品由20个塑料片组成,功能上来讲都是一个个的吊坠,其形式来源于汉代玉塞和玉盖面的不同部分的片状造型。玉塞和玉盖面是汉代(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年)墓葬文化中常见的的器物,有防止灵魂出窍、死后求得永生的象征意义。这是关于“永生”的符号。
作品的材料是塑料购物袋,来自刘骁在英国生活期间日常都会用得到的商场和超市里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袋是我们日常消费的一个符号,这种随手可得使得消费变成了无意识的习惯,深深的刻在我们的意识当中。而塑料袋本身也是完全的化学人工,与自然物截然对立,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其成分无法被自然消解,也有一种“不死”的意涵在其中。借着塑料袋的隐喻,与汉代玉盖面的形制相结合便成为了这系列作品最主要的面貌。
东南商报记者史旻
▲
佛罗伦萨(中国)国际设计双年展
时间:年7?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