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平神农客运中心有班车去往羊头山石窟,然而那趟班车当天只有一班,而且要等好久,遂打车前往。
关于羊头山石窟有一篇重要的文献,是张庆捷、李裕群、郭一峰所著《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报告》。文献中的描述方法更为专业合理,然而普通游客是从山下向山上边爬边参观,如果按照文献的编号顺序难免第一次去会有点摸不着头脑。所以本文按照景区标出来的编号来写,先列一张手绘的简图(请不要笑话笔者的绘图写字水平……)以及一个详细的表格如下所示,可能不够专业,但对于普通的访古爱好者来说却是比较直观的。
名称年代备注1号龛唐山腰间,多为唐代2号龛群隋唐3号窟区北魏山腰间,北魏后期,很精彩,附近有一座石塔3号窟-主窟3号窟-东窟3号窟-石塔4号窟区北魏山腰间,北魏后期4号窟-主窟5号窟区北魏规模最大的一片窟龛,摩崖大龛应为云冈二期所凿,附近有塔、碑、柱础、单体造像等5号窟-主窟北魏5号窟-摩崖大龛北魏(云冈二期)5号窟-东窟北魏5号窟-千佛碑北魏5号窟-石塔及单体造像北朝、唐6号龛群北魏(云冈二期)山腰卖凉粉处,部分造像有显著的云冈二期特征6号龛-石塔及单体石刻唐山腰卖凉粉处附近清化寺遗址唐山腰第5、6窟东侧7号窟区北魏西峰,9号窟倾斜角度很大8号窟区唐8号窟-主窟9号窟区北魏9号窟-主窟10号窟区北朝西峰,景区未标注神农庙遗址北朝至唐西峰殿宇前神农城遗址仰韶时期西峰山顶祈雨碑?西峰山间羊头造像塔北魏东峰圆形石塔两座唐寺院石碑唐山下寺院内在售票摊位那买票后,要先走一段大道,满满的景区既视感啊。至山脚下,随即开始登山。
登山不多时,便看到了山腰间的第一块刻有佛像的巨石。景区介绍牌上写的是1号窟,笔者觉得还是称其为1号龛更合适。1号龛龛门的门楣是火焰形,但明显不同于北朝,龛门柱是方形的,似乎略有收分。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弟子和菩萨像均较为修长,尤其菩萨身姿绰约,定是唐代作品。二天王均着铠甲,脚下踏着二鬼,威风凛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尊莲座下有精美的莲茎,二供养人单膝跪地,再往下甚至可以看到二童子在莲茎间舞蹈。这一座巨石不知什么时候倾斜了,所以现场看这一龛唐代造像也需要你倾斜一定角度观赏。
再往上走一点,便是2号窟,这也不能称之为洞窟,而是布满巨石表面的一个个摩崖龛。这些龛群中的雕刻以一铺三身像居多,多数造像的面部风化,但是整体身躯饱满健硕,大致应当是隋代至初唐时期的作品,也可能延至盛唐时期。与1号龛相似的是佛座下的图像很赞,有一龛的卷草纹很是好看。这里应当有唐高宗乾封元年题记,但是现场看去,漫滅不清。值得注意的是,佛龛上有屋顶正脊的雕刻,可以看到这处仿木构样式的浮雕鸱尾。
3号窟颇为精彩,主窟的窟门是典型的北朝风格,尖拱、忍冬、束莲、凤鸟……窟门两侧的菩萨造像虽有风化但是魅力不减,卓然的北朝气质!这块巨石的背后也刻了许多千佛图像,其中一龛下方有比较清晰的题记可见。值得一提的是,巨石表面仍有一些小龛为唐代所凿,这种情况存在于羊头山石窟大部分的岩体上,可见北魏后期和唐代是此地开窟造像的两个高峰期。
3号窟的主窟内部为三壁三龛,四角攒尖顶,正壁开一较大的尖楣圆拱形龛,主尊的裙裾宽大的覆于座下,两胁侍菩萨雕刻的挺不错。龛外遍布着千佛,但是还有几个单独的小龛似乎与大龛不是一个年代,疑为唐代补凿。
3号窟东侧还开有一个洞窟,窟门与主窟的凤鸟不同,这个似乎是龙头。窟内正壁主尊方形座上的那个佛首雕刻颇为怪异,不知何意……
3号窟附近数米处,有一座石塔。现场看起来颇显低矮,也许该塔并没有全部露出于地表以上。蹲下身来,观察正面的塔门雕刻、形制以及左右力士的特征,笔者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北魏晚期的石塔。
4号窟位于3号窟的背后,在去往5号窟的必经之路上。主窟的窟门两侧是典型的力士与蹲狮,真是满壁风动啊……崖面其他部分雕着千佛,上方有两个明显的凹槽,多换几个角度观察一番,可推测该窟的窟前曾经应当设有木构窟檐。此窟附近还有一座碑身及一块柱础石。
4号窟主窟内部,主要也是北魏后期的作品,窟内龛柱的收分非常明显,个别小龛内的坐佛还是通肩袈裟样式。
5号窟,可谓羊头山上规模最大的窟龛群了,沿着东西长度方向布满了大小造像。有两座洞窟以及一处摩崖大龛,南面这一窟的窟门雕刻颇为上乘,两侧力士相向而立,极具动感。但是要注意这一整个巨石上佛像的年代不全是同一时期的,有的龛像可能晚至隋代甚至到初唐后期。
5号巨石的摩崖大龛,这一龛可谓羊头山石窟群中最具有北魏云冈二期风格的造像,虽然并坐的二佛头部已毁,但是龛内整体风格、多处细节均呈现出与云冈石窟二期造像颇为接近的特征。
5号窟主窟内部,三壁三龛,尖楣圆拱形龛内均雕有一佛二菩萨,技艺非常精湛。有题记数处,可以看到供养人的姓名等,但仍然不见明确清晰的纪年;据说该窟内应当有北魏正始二年题记,然而笔者在现场并没有发现。该窟与摩崖大龛连接的下角已经贯通了,不知是何时岩体崩塌所致。
5号窟东窟,窟外风化较为明显,窟内空间不太大,有部分造像也是损毁了。5号窟附近有一座千佛碑,碑身上雕刻的小佛像何止千尊呢,虽然数量很多但必须承认雕刻技艺精湛。碑的下部四面共有佛龛5个,这5龛造像似乎不是同一个时期雕凿的……
5号窟区的巨石顶部有两座圆形石塔和一尊无首佛像,周围还散落有一些单体造像、石件等,在此一并列出。
6号龛,此龛可以作为寻访羊头山石窟及石塔的一个分界处,附近是一片较宽阔的平地,通常游客爬到此处,大多会坐下休息一会,这么来看,此处卖凉粉的真是会选地方啊。笔者也买了碗凉粉吃,挺便宜的,而且口感还不错。这一处佛龛造像很有意思,因为佛像的身躯都只是半露在外,地表以下显然还没有完全挖掘开来。至于年代,应当是北魏后期的作品,供养人浮雕非常不错;如果仔细考量袒右袈裟衣纹的线条以及可能是折带纹的样式,笔者觉得这6号龛部分造像与上述5号窟大龛的佛像应当是羊头山石窟现存最早的造像,它们的年代大体是云冈二期到云冈三期之前。
6号龛附近也有一些石塔及残留的石件,笔者觉得这些散落的单体石刻可能原本大多是当年清化寺旧物。
在5号窟与6号龛东侧,原有一处清化寺遗址。但是现在看到的是很多新修的仿古建筑,居然还出现了人字栱和批竹昂……清化寺遗址原有三尊唐代造像,据说是被移到寺院内保护了……7号窟,这一窟笔者当时没能寻访到,擦肩而过了,有点可惜。当时笔者吃完凉粉后,一直走到祭天坛附近然后向东看羊头造像塔,后来从东峰到西峰时,因为祭天坛前游客不少,便从祭天坛后边绕过去,在8号窟匆匆一瞥就去看9号窟了,没有注意这里的岔路。这么一来,正好就错过了7号窟。该窟位置应当就在8号窟下方西南处,笔者下次一定寻访到。下图是祭天坛,为东西二峰的分际处。8号窟,过了祭天坛观景台往西峰走,便会看到这一窟,窟门是竖长方形,很简单,没有其余雕饰。这块石头上仅有这么一窟。
8号窟内部,正壁和右壁均是三尊像,但都风化严重;左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应是唐代雕凿。
9号窟,突兀的耸立于西峰路边,整个巨石倾斜了很大的角度。对于为何它会呈现出如此角度,说法不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某一个时刻受到了瞬态的巨大外力,导致原本端正的石窟造像现在要求游客必须歪着头欣赏了。窟门仍是典型的北朝后期风格,与3号窟、4号窟的主窟开凿年代应当相近。
9号窟主窟内的部分造像,壁面上雕着千佛,可见者均是结跏趺坐式。
景区对石窟区的标注就到9号窟,但其实还有10号窟的存在。从9号窟往高处大致东北方向行进,应当还能寻到一块巨石。当时笔者没有过去,感觉冬天更容易寻访到这处造像,留待下次吧。
神农庙遗址,经过9号窟再往西走,会看到一座新修的建筑。建筑前的平台上,有几处石刻,其中的一块柱础非常棒,莲瓣很有质感,显得非常圆润饱满……
再往西走,会经过神农城遗址,景区介绍这处遗址约为仰韶时期,真够古早的。
李家庄祈雨碑。经过神农庙遗址向西进入山中,只闻鸟鸣,不见行人。道路大致是通往山下的,会经过一处祈雨碑及古井遗址。从这里向东,沿着山间小路可一直走到行车的马路上,然后沿着路边是可以返回卖凉粉及6号龛附近的。
羊头造像塔。在经过卖凉粉的地方后,登上祭天坛观景台,一条路向西,一条路向东。西边的路经过8号、9号窟,而沿着东边的路一直走,会看到一座圆形石塔,以及塔旁边的羊头造像。据说羊头山就是因这处石羊而得名的,石羊显得很古拙,其上塔身佛龛内的造像挺不错。整体来看,该塔应是北魏原作。
羊头造像塔背后的这座圆形石塔,里面是中空的。
继续向道路尽头走,不远处还会看到一座圆形石塔。这两座石塔的年代不好断定,笔者个人觉得唐代的可能性比较大。
山下有一座寺院,应该是新修的,但是院内廊下有一块约是隋唐年间的石碑,碑首雕刻不错,值得一看,碑身正面最上方为篆字“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但是碑文部分在玻璃罩的加持下看的不太清楚,没有发现明显的年号,也许唐代前期的可能性较大吧。
过了几个小时,笔者从羊头山石窟景区游览完毕后欲先返回高平市区,然后再去高平火车站赶火车打算当晚回到长治。谁知那个公交末班车来了之后,不管先来后到,司机先让当地一大家子人先上,理由是他们人多;司机让他们都上去后,居然给笔者说没座位了,笔者质问司机没有先来后到吗?司机说,反正得让那家子人上来,人家坐好后没有多余座位不能怪他,继而让笔者一边去,别耽误发车时间……当时真的是非常生气,但是笔者福星高照,在停车场正好有小两口也要返回市区,便免费让笔者乘坐他们的车,比那个拥挤的公交肯定舒适多了,而且还把笔者直接从景区送到了高平火车站,节省了很多时间,感谢好心人……这里就不贴班车的照片了,放三张羊头山石窟文保碑的照片吧。
文章的最后,以这张照片结尾吧。这是笔者在下山时经过4号窟,一位妈妈请我帮小朋友们拍的照片。年龄稍大的女孩腼腆而开心的面对镜头、年龄较小的背对着笔者只顾自己去看石窟啦,怎么喊也不肯转身,哈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