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曾经就邺城出土的造像举办过一个叫“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的专题展览。展览非常精彩,不少修复后的造像是首次展出。
我们所知道的邺城是因为曹操,曹操封魏王后为了避免和汉献帝发生更大的冲突,让汉献帝留在许昌,自己带人去了邺城。
邺城再次非常“强烈”地回归视野是因为发现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北魏至唐代造像件(块),这是国内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这些造像很可能是在某次灭佛运动中被砸毁并掩埋的,直到年被重新发现。
这批造像雕刻精美,风格上承上启下,不仅有北魏褒衣博、飘逸潇洒的,也有北齐薄衣贴体、温润内敛的。更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式的邺城样式。
在展出的一百三十多件造像中,一件笑眯眯的方脸弥勒特别想介绍给大家。因为这也是一件典型的邺城样式造型,而且弥勒是传说中的“富态”相。
东魏弄女等造弥勒像。这件造像珍贵,除了自身的精美,更因为它有题记,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时间。
这是一尊标准的“邺城样式”造像,背屏由两树的树冠相互缠绕构成的半圆形,树叶间有镂孔透雕。背屏中上部雕刻对称的三身飞天,顶部雕舍利塔。
造像主尊为交脚弥勒,两侧各站立一胁侍菩萨。
看看弥勒有点“发腮”的脸,面庞圆润,略微颔首俯视,嘴角含笑。这种面容是传说中的福相,以前人都喜欢的。观之可亲。
这个角度更能看出弥勒含笑的神情。
舟形背屏边缘雕刻三身对称飞天。很多邺城造像都有这样的飞天。
背面也有雕刻。从背面也很容易看出这尊造像也是后来修复的,是三块拼接的。好在,造像是全的。
背屏背面雕刻的是“白马吻别”的场景。太子做思惟状,还有白马和仆人。
题记在背面。有题记的就可以准确断代,这对于这批造像的断代都具有意义。
面容一样圆润的胁侍菩萨。
造像以前是有颜色的,颜色依稀存在。
背屏的尖端雕刻一宝塔,由飞天托着。
基座雕刻童子托香炉、弟子、供养人和力士。
推荐相关阅读:
国博邺城佛像:展出的一号佛像国博元代陶器展:元青花梅瓶、执壶和玉壶春瓶观复藏品:展出的铜胎画珐琅都是小巧秀丽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