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峨眉春雪皑,好似千峰梨花开。”一直想去欣赏峨眉山的美景。二月底,峨眉山亦是白了头,趁着闲暇时光,跟朋友一行踏上了这仙山巅峰。纵观古今山川的雪,独白雪皑皑的峨眉山自带风气傲骨,怪不得李白24岁时就远游踏上了峨眉山,观大江之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创造出了瑰丽诗篇。
乐山大佛守护三江水
我们在宋远平家盘桓几天后,踏上了去峨眉山的旅程。#峨眉山#
从冕宁出来,先到达的是乐山。
乐山是三江交汇之地。接纳青衣江的大渡河在凌云山乐山大佛眼皮底下汇入岷江,水势更加浩大。
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公元(唐玄宗开元初年)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着手修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大佛的正式名字)。
公元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家乡前往扬州游历。在乐山附近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从时间上看,李白应该亲眼见到了乐山大佛的修建。和修建大佛的海通禅师或许缘悭一面。
峨眉山上有知音
过了乐山到了峨眉山。峨眉山有一座万年寺,开元天宝年间李白在万年寺遇到了知己——广浚和尚。当我们从山脚下开始登山,路过万年寺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当年李白到峨眉是不是也是这样走的。
我们一行是在零公里处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买票进入景区。2月底,山上有很多雪,台阶非常光滑。很多游客买了钉子鞋,还有一些年轻的游客穿着普通的运动鞋,在山间嬉戏,不时会有人仰马翻的事故发生,还有互相捉弄的笑声。
最后终于到达了华藏寺的金顶。从金顶举目望去,普贤菩萨金身熠熠闪光,云海茫茫,弥漫在脚下。在更远处的东面,大江茫茫,一去不还。在更远的西方,偶尔能看到几百里以外的贡嘎雪山,连绵峥嵘的雪峰瑰丽神奇,如护法矗立在远方,守护着峨眉。
少年的友谊是珍贵的,尤其是在旅行中结识的朋友。23岁的李白,从江油来到成都,从成都又来到峨眉山。在万年寺(当时叫白水寺)遇到广浚。二人都是青春年少,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9年后的年(根据詹瑛《李白诗文系年》),他们在安徽的宣城又相见了,当时的青葱少年,都已经50多岁的老人,广浚给李白弹了一曲。李白即刻写了一首诗歌——《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禅宗兴盛时代。出家僧人与在家居士以及士人互相唱和成为当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李白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佛教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互相交融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文人与传宗大师的故事从唐朝开始,直到现在依然连绵不绝。自礼拜与光浚之后,在宋朝有著名的苏东坡和佛印,在当代有易中天和上海龙华寺的照诚和尚。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当我在峨眉山经过了很多寺庙,发现几乎全部是禅宗寺庙,都是汉传佛教,我心里是生起文化自豪感的。
遥望贡嘎书写“蜀道难”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是宋代高僧释道昌留下的偈语。
峨眉山金顶已经很高,达到了米。可是,如果你往西面展望,沿着乐山大佛的视线,有可能看到蜀山之王——贡嘎雪山,贡嘎山山体太庞大,比峨眉金顶还高米。
峨眉在李白诗歌中出现过多次,当看到贡嘎雪山的时候,你会不由得想起他的《蜀道难》: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不知道当年他写的横绝峨眉巅的鸟道能不能通往贡嘎山。
大雪山主脉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贡嘎雪山看看,近距离地观赏一下雪山之王的宏伟雄姿。那是从横断山区到青藏高原的路线,也是进藏路线经过的地方。也是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羌族文化交融的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