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州文物风穴寺的镇寺之宝明永乐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71023/5782213.html

『汝州文物』——风穴寺的镇寺之宝!明永乐七年汉白玉佛像

王学宾、刘孟博/文图

汝州市风穴寺玉佛殿内,供奉有一尊雕刻于明代永乐七年的汉白玉佛像,该佛像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在生子有煽后,为答报佛恩,而施资捐赠。此佛像为释迦牟尼佛,佛像头顶肉髻微隆,肉髻正面安摩尼宝珠,额部宽阔饱满,双耳垂肩,双目平视,嘴角上翘,面带微笑,开相庄重慈严。佛像上身外着袈裟,左手横置于双腿之上,掌心向上,施禅定印;右手掌心向内,五指朝地,施降魔印,结跏趺坐于双层莲瓣座上,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证悟的代表印相。在佛像的袈裟左襟上刻有铭文三十七字,其文曰:“南无释迦牟尼佛。周王为生男有煽,造佛像一尊答报佛恩,阐佛光于万载。永乐七年九月吉日。”今佛像面部残缺较甚,为文革时人为破坏所致。该佛像莹润精致,造型优美,其形体、容貌和姿仪有祥和、宁静、庄严之相,为明代佛教造像的精品,是风穴寺极为珍贵的“镇寺之宝”。

朱橚(-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史》有其简传。明洪武三年(年),朱橚初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年),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年),始命就藩于开封。洪武二十二年(年)冬,朱橚因擅离开封至凤阳获罪,被贬至云南,不久太祖改变决定,让他留住京都,两年后获准返回封地。洪武三十一年(年)因协助燕王朱棣谋反,遭朝廷逮捕,贬谪云南,建文四年(年)又召至首都禁锢。同年朱棣攻入应天,成功推翻惠帝自立,是为明成祖。成祖即位后,恢复朱橚爵位,加禄五千石,次年又诏他返回原来封地。永乐十八年(年)十月又招谋反嫌疑,但朱棣念及兄弟之情未予追究,朱橚亦痛改前非,主动将其三护卫献还朝廷。仁宗继位后,加其岁禄至二万石。洪熙元年(年)薨,谥号“定”,葬于今禹州市无梁镇。朱橚作为明室宗藩,在明初皇子谋反、王室斗争剧烈的环境下,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尽管政治上始终没有大的建树,但是他从发展封地农业经济出发,搜集整理医药、农事等方面材料,编辑成《袖珍方》《保生余录》《普济方》《救荒本草》等医籍,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医学文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明代农业和医药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王府是明代藩室后嗣最为昌盛的一支,与永乐皇帝同父同母,恩情深厚,所以“诸藩惟周府最为蕃衍”、“天下藩封数汴中”。周定王朱橚崇信佛教,他就藩到开封后,除去出资修缮开封铁塔、繁塔,对于河南各地寺庙也多有供奉,在永乐七年为风穴寺捐赠佛像之前,他还有过多次造像活动。

明洪武二十九年(年)周定王朱橚出资重修开封铁塔,期间曾命工匠专门烧制黄琉璃阿弥陀佛像48尊,嵌置供养于铁塔内部各层明窗及塔外各层佛龛中,以应阿弥陀佛由正觉、慈悲、平等心中流现出的四十八大愿。其佛像造像端立于莲台之上,高髻,双耳垂肩,面部圆润,眉目修长,双眼微睁,鼻梁高耸。右手下垂,作来迎印,左手于胸前结禅定印,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下着僧裙自然下垂,跣足立于莲座之上。在佛像背光两侧刻有铭文一百二十一字,其文曰:“洪武二十九年岁在丙子仲夏丁巳朔吉日,周王令旨造立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琉璃相,计四十八尊,命赐上方祐国禅寺如来舍利塔中奉安供养。祈愿宝塔巍峨,量等三千而高梵世;金身显焕,愿分六八以现中天。邦畿万世以同昌;国祚千秋而益衍。次期合尘背觉,各悟本性之弥陀;着地翔空,悉达唯心之净土。”整组佛像造型一致,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线条流畅飘逸,技艺精湛。

明洪武二十九年(年)四月,周定王朱橚曾施资命工铸造铜鎏金阿弥陀佛像48尊,现首都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及私人藏家均有收藏。其佛像造型直立于莲台之上,头饰螺发,头顶现明显肉髻,螺发刻画清晰,且前额饰髻珠;面容圆润,神态沈静而优雅;前胸袒露,浮雕万字纹,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右肩搭袈裟边角,下着僧裙自然下垂。左手于胸前结禅定印,右手自然下垂于体侧,结来迎印,跣双足立于双层仰莲座之上。袈裟背后刻有铭文:“洪武丙子四月吉日,周府造,一样四十八尊,以报四恩者”。

明洪武二十九年(年)四月,周定王朱橚曾施资命工铸造铜鎏金释迦摩尼像尊,对于这一数目的寓意,有的学者认为与佛教大藏经入藏经目有关,其数量与《大藏经》的卷数一样,应是以每尊佛像对应一卷经书,朱橚选定此数造像兼具有礼佛和诵经的功德和意义。该套佛像每尊均高5.7厘米,皆头饰螺发,正中有一颗髻珠,头顶现肉髻,脸型方圆,面目慈和,身穿通肩袈裟,结跏趺端坐于莲台上,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降魔印,显现出释迦牟尼佛成道时的姿态。其底座为六角型台座,上收下放,上刻有规则纹饰,颇为精致。台座束腰处刻有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据史书记载,周定王朱橚一生共生育有15子、12女,其15子名字分别是朱有燉、朱有爋、朱有烜、朱有爝、朱有熺、朱有灮、朱有煽、朱有爌、朱有炥、朱有颎、朱有煴、朱有熼、朱有炯、朱有燆、朱有□。女儿名字均不详。仅永乐七年,周定王朱橚就喜得二子,据《明太宗实录》载,永乐七年三月“周王橚第十二子生,赐名有熼。”同年五月“周王橚第十三子生,赐名有烱。”由此可见,永乐七年,周定王朱橚造佛像正是为生男报佛恩,其中大有还愿之意,可知其在此之前,曾为生男多次祈祷并许愿,得男之后刻制佛像还愿。经过多年的努力查找,发现除风穴寺现存的周定王朱橚施造玉佛外,在河南各地的寺院或博物馆内,还找到了朱橚同时期施造的汉白玉佛像五尊、菩萨像二尊。

嵩山会善寺弥勒佛像。在会善寺山内正中佛龛内,左襟上的文字为:“南无弥勒佛。周王为生男有炥,造佛像一尊答报佛恩,阐佛光于万载。永乐七年九月吉日。”

嵩山少林寺阿弥陀佛像。在少林寺文殊殿内,通高厘米,其中佛身厘米,腰围厘米。左襟上的文字为:“南无阿弥陀佛。周王为生男有爝,造佛像一尊答报佛恩,阐佛光于万载。永乐七年九月吉日。”

嵩山法王寺玉佛。在大唐塔塔心室内,通高厘米、腰围厘米,其中须弥座高40厘米、长厘米、宽66厘米。左襟上的佛名看不清,其余文字是:“周王为生男佛宝,造佛像一尊答报佛恩,阐佛光于万载。永乐七年九月吉日。”

嵩山嵩岳寺玉佛。在嵩岳塔塔心室内,头部已经缺失,左襟上的文字不明。

修武县圆融寺辟支佛像。现藏修武县博物馆内,通高厘米、宽99厘米、厚84厘米。左襟上的文字为:“南无辟支佛。周王为生男有燉,造佛像一尊答报佛恩,阐佛光于万载。永乐七年九月吉日。”

辉县白云寺大势至菩萨像。现藏新乡平原博物馆内,高厘米。菩萨造像头戴花冠,身着褒衣,胸佩璎珞,手捧宝莲,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襟上的文字为:“南无大势至菩萨。周王为生女吉祥,造像一尊答报菩萨于万斯年。永乐七年九月吉日。”

新密超化寺月光菩萨像。现藏新密市博物馆内,菩萨造像头戴花冠,身着褒衣,胸佩璎珞,手捧圆月,内刻线雕玉兔捣药图案,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襟上的文字不明。

从已经发现的造像可知,周定王朱橚的这次施造,其目的主要是为自己的子女祈福,报答佛恩。已知的分别是有燉、有爝、有炥,有煽,还有一个“佛宝”,应该是小名,不知大号应该是哪一个。而发现的唯一的一个为女儿祈福所造的,是其女儿“吉祥”。这里面似乎还有个规律,即为儿子所造的均为佛像,为女儿所造的是菩萨像,而且佛像分别为不同佛的佛像,比如阿弥陀佛、弥勒佛、释迦牟尼佛、辟支佛等。而周定王朱橚一共有15子,12女,如果一同造像,应该也不会厚此薄彼。这样说来,当时周定王朱橚所造的佛像、菩萨像,当远远不止发现的这些了。

周定王朱橚这些造像举动可谓工程浩大,在佛教看来算是功德无量,真实地反映了他与佛教深厚的因缘。今天,周定王朱橚的这些造像都成为重要文物,有的成为寺院里的“镇寺之宝”,有的成为博物馆里重要展品,而周定王朱橚一生究竟造了多少尊佛像,还有待于以后继续发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0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