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台山三宝金莲花

五台山南台由于缓坡多而物产最为丰富,在南台观野花极具趣味,其中五台山金莲花是最著名的一种花。《五台山志》和《纲目拾遗》对金莲花都有记载,金莲花生长于海拔-米左右的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夏季开花,花如小孩手掌大小,形状似莲花,通体金黄色,所以称作金莲花,又名旱金莲。

五台山三宝

五台山三宝是生长于五台山的三个最具地域特色的食物,分别是:台蘑、礼麦、文殊花。以口味独特,营养丰富,人文气息浓郁而为特色。

金莲花

《五台山志》云:“山有旱金莲,如真金,挺生陆地,相传是文殊圣迹。”(《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五台山寺庙的僧人常采金莲花,作为礼物饷客,或献茶时放入一朵,花开沸汤中,新鲜可爱。金莲花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等。

五台山金莲花也称作文殊花,属毛莨科金莲花属多年生草本,冬季抗严寒,茎高30-70厘米,不分枝,基生叶长柄,叶片五角。

遍地的金莲花

因为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莲花在佛教中被尊为圣物,传说金莲花就是文殊菩萨座下的莲花变成的,所以五台山的金莲花与五台山佛教文化有不解之缘。人们通常将花朵采收晾晒干,然后泡水饮用,在气候干燥的季节,当地人“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

五台山金莲花的特点:花朵大花瓣层数多,气味清香芬芳,性凉味微苦,干后不变色,色泽金黄,保存时间长。金莲花清热解毒,调理肠胃,消炎止咳,抗病毒,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疮、喉肿等功效,还可以养颜润肤,清咽润喉,提神醒脑,消食去腻。

南台景区位于合怀镇南2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主要景观是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规模壮阔的天然牧场和石英岩地质景观。

锦绣峰

南台名锦绣峰,又名仙花山,海拔2,米。《清凉山志》云:“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五台中,四台均连襟而立,唯南台孤立耸峙,绝然挺拔。其势如卧马,台围两华里。

台顶寺庙有普济寺。隋文帝诏令修建,明成化间重修。内有明洪武二十年晋王颖国公等游台碑记和明万历二十八年、康熙五十三年修葺碑记。普济寺有前殿3间,正殿5间,为文殊殿,内供智慧文殊;后殿为石密洞3间,内有石雕佛像一尊,菩萨塑像两尊。

石雕普贤菩萨骑象,雕工细腻,色泽古老,当为宋元时代遗物。寺东有一座石砌宝塔,为普贤舍利宝塔。塔身高16米,7层,上部为瓶形,中部有石雕仰复莲瓣座,下部有人、马、龙石雕等。塔建内为木构,外用青石包裹。塔内有螺旋阶梯,踏级而上,放眼四望,无限风光,莽莽苍苍,无诗也会有诗。

南台东有一岭,名“插箭岭”。宋太宗北征路经南台,见菩萨现八臂相,以为是菩萨感化他,让其停刀罢兵,于是插箭而归,从此人们称其为插箭岭。东面还有龙宫圣堆遗迹,传说北齐时玄觉和尚在这里筑庵修行,日诵“华严”,龙母化为贫女,常来听经,后闻法化去,原来的龙池涌出许多泥土,形成小丘,故名龙宫圣堆。

南台胜境

南台又称为仙花山。观赏南台胜景,主要在于领略瑶草香花及无处不秀的旖旎风光光。春寒料峭,暮春四月,五台各顶依然白雪皑皑,银光四射,然而在锦绣峰山腰间,灰黄色的枯草开始淡淡泛绿,之间,能发现“野迎春”、映山红首先捷足先登,与山底的桃杏花、沟凹的杨柳芽,一起点缀着台山不平静的早春。

到了农历六七月,骄阳似火,赤日炎炎,登上南台,放眼皆是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一片片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烂漫山花,织成了生意盎然的硕大的地毯。而躲在一边的素白清淡的苓苓香,几乎在同个时期漫山遍野散发出浓郁的清香。

人们喜欢采摘回家,装成枕头,长留清香,平心清脑;还有,金黄色的蒲公英,在路旁、石缝、草丛中偷偷笑,显示出悠悠小草的顽强生命力;那血红色的“山丹丹”,在山前峰后岭下轻轻跳,流露着娇娇野花的无私忘我之情;而绛紫色的灯笼花,在庙侧寺边殿旁悄悄摇,一排排、一层层地就像元宵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遐接的彩灯;还有浅蓝色的星星花,黄灿灿的金莲花,粉艳艳的罂粟花……都齐装打扮,喜气洋洋欢迎四方游客。

入秋以后,便是山菊花的世界了。白色的、粉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真是绚丽多姿,万紫千红。在这铺锦织绣的仙花山上,小鸟在鸣叫,蝴蝶在卖俏,白云在微笑,微风在吹箫,这一切,都构成了南台的群体美,显示了高山公园的自然美。

南台不仅山花烂漫,花香四溢,而且药草遍地,全台是宝。有长松草、鸡足草、菩萨线、鬼见愁、茯苓、黄芪、黄精、黄连、木瓜、大黄、桔梗、芍药、麻黄、藜卢、天麻、甘草、柴胡、台参、葵艽、小茴香等。

清风吹过,药香阵阵,真是如入仙境,心旷神怡。这仙山这药材,也许是文殊菩萨为解救人间苦痛,嘱托九天仙女散落人间来的。

历代文人骚客,每逢登临南台,心不由衷,诗兴大发,吟诵出许多赞美南台风光的佳句来。明代性善有诗云:“策杖寻幽上翠巅,清淳春尽景方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云。”明史鉴诗云:“萃拔南天第二台,天成图画一方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锦绣峰的秀丽壮美,倍添了南台之风韵。”

南台风韵

南台顶还被称为“草原”坡。五台山环基余里,其中5顶高耸,台与台之间交臂连接,越往顶部,坡度越缓,山巅如垒似台,既平且广,土壤肥沃,植被良好,牧草生长旺盛。再加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处处有清泉,涧水见细流,致使五台山成为广阔的高山天然牧场。五台山牧坡有万亩。特别是五台山牧坡草质优良,牧草覆盖度大,海拔低处,坡草生长旺盛。

海拔在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中,生长着短密的油草,其中,主要有针茅、蒿草、沙打旺、鹅冠草、兰花豆等三四十种。牲畜吃油草,有如喝油,增膘很快。油草中有些是药草,台顶放牧,不仅瘦畜可肥,并且病畜可医,致使五台山成为得天独厚的优良牧场。每当夏秋之季,附近各县农民常常赶着牛、驴、骡、马等牲畜,来五台山寄坡放牧。

游人前来拍照

在如垒似台的台顶上,在蜿蜒起伏的山梁上,绿草如茵,牛羊似云,一群群、一团团地在山坡山腰山场上匍匐起伏。那奔驰疾飞的马多为红色,撒在花草之中,犹象大片会移动的红色花卉,发出耀眼的光彩。

牧民们则悠然自得地唱着《小放牛》、《五哥放羊》、《打樱桃》等山歌小曲,那歌那声回荡在幽静的山谷,发出清脆的和音,回肠荡气,动人心弦。有人说,来到五台山就像来到雄浑粗犷的内蒙草原,此话不无道理。

五台当中的其余三台景区,即中台、北台、西台地区,主要寺庙有吉祥寺和狮子窝,面积24.2平方公里。这是一处别有趣味、自成体系的高山自然游览区。

接下来要说一下金莲花的诸多历史故事与传说。

五台山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从前,有一位姑娘住在一个偏僻山村,村里人喝水很困难,姑娘就四处奔波,只为找到水。一天早晨,她来到一条河边,突然听见一个声音:“你的眼睛真美!”河里一条鱼正看着她。那是一条美丽的鱼,鳞片像天空那么蓝,一双温柔的眸子,声音也是清澈透明。鱼对姑娘说,看见你的眼睛,就可以给你一罐水。于是,姑娘每天和鱼相会,鱼也履行着承诺。家人追问水的来历,姑娘笑而不答。

第三天,姑娘发现自己爱上了鱼,鱼也希望姑娘做他的妻子,于是鱼从河里出来,跟姑娘结为夫妻。一天,村里人看见他们相会的情景,以为鱼对姑娘施了妖法,就把姑娘关起来,拿着刀叉、长枪来到河边。就在鱼出现的那一刻,村里人下手了。村里人把鱼的尸体抛到姑娘脚下,她抱起冰冷的鱼,向小河走去……后来,他们的子女在水中繁衍,幻化成莲。

五台山志

《五台山志》记载:“五台山出金莲花,寺僧采摘干之,作礼物饷客,或入寺,献茶盏中辄浮一二朵,如南人之茶菊然,云食之益人。”佛国圣地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以古老的地貌和清凉的气候,与佛教文化相依相衬,孕育了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展现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景观。受深厚的佛教文化影响,一些自然植物也有了佛性。如生长在山坡、草地、林下的“莲花”,株高50至70厘米,茎蔓生中空,叶型似荷叶,呈金黄色,有香味,每年六七月份,满山耀眼的莲花,群花绽放,如毯铺地,一望无边,幽香弥漫,沁人心肺,被人们尊称为“金莲花”。金莲花,又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水芝、青莲、莲、菡萏等美誉。

入诗的金莲花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金莲花)蔓生,绿茎脆嫩,叶圆如荷,大如荇叶;开五瓣红花,长须茸茸;花足有短柄,横翘如鸟尾。”《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味滑苦,无毒,性寒。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喧,耳疼、目痛。煎此代茗。”莲花茎叶可入药,味苦性凉,富含生物碱和黄铜类物质,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功效,也有美容养颜功能,曾列为皇宫贵族名贵饮品,有“塞外龙井、养颜金芙蓉”美称,民间有“宁品三朵花、不饮二两茶”说法。传说辽国萧太后皮肤细白,就是金莲花的功劳。

“我愿化作莲花伴你身旁,只为那一年的盛开供养,一次一次尘世中游荡,那一声声菩提的回响……”李玉刚演唱的《莲花》,充满禅意,融合中国文化元素与NewAge音乐的曲风,表达出他对“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的诠释。庄严的莲花,神圣的莲花,开在脑海,开在心间,从此相伴,从此结缘,因此开始,因此绽放。清朝康熙皇帝对金莲花情有独钟。

热河志

《热河志》记载:“圣祖仁皇帝自五台移植山庄,有金莲映日之胜。”成为金莲花“人工培植”第一人,并赋词歌颂:“数亩金莲万朵香,凌晨挹露色辉煌。薰风拂槛清波映,并作芙蕖满院香。”乾隆皇帝手绘一幅写生画,喜悦之情,由词入画。莲花作为花中君子,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特征,也是华夏文化精雅、清廉、执著、和谐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中华民族注重倡导和平、和谐,有代表性的两句话:一是“和而不同”,一是“和为贵”。这里的“和”,是指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融合。“协和万邦”,体现着古代先贤的政治理念、道德准则,是一种民族文化。佛教崇尚莲花,将莲花视为教花。走进佛教寺庙,随处可见莲花形象。

金莲花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代表着神圣、复活、高雅和太阳,菩萨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佛教的神圣本源。在人们心中,菩萨是洁白无瑕、极尽善美。大日经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

民间则流传着龙须草与金莲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年。

这一年是我国干支纪年的第一个甲子,黄帝为了纪念打败蚩尤,庆贺胜利,铸就了一只足足有三丈三尺高的大鼎。到了庆贺的那天,人们成千上万从四面八方涌来,就连天上的许多大神也纷纷降落,赶来参加庆贺。长空悬彩虹,大地放百花,好不热闹。到正午时刻,天地猛然一亮,从半空中飘下来一朵朵五光十色的彩云,等到那些彩云缓缓散去以后,只见一条火鳞金甲、红光闪烁的赤色巨龙徐徐降落下来。这条巨龙落下来,就把龙头顿在鼎上,龙须一直垂挂到地面。

龙须草

而那赤龙的身子,却仍在空中晃来荡去。这时弦停歌休,舞止声寂。所有的珍禽异兽、神仙臣民都盯着这条赤红的神龙。黄帝见了,心中大喜,知道赤龙是来接自己升天的,就脚踩金色的莲花,缓缓飘起,到赤龙身边,骑到龙背上。赤龙徐徐升向天空。人们见到这样,才知道黄帝要升天了,于是就争着拉龙须,想攀上去。由于攀的人太多,竟拉断了龙须。断了的龙须,落到地上,就长成了今天的“龙须草”。

因为这一年是黄帝主政的,黄帝集天下臣民于此,成仙而去,于是这儿就叫“仙都”,这就是今天浙江缙云县的仙都山。在仙都山丹峰几百丈高的峰顶上,到今天还留有黄帝放鼎的遗迹。因鼎过重,陷了下去,成为一个大坑。日子一久,里面积满水,像湖样,人们就称之为“鼎湖”。这鼎湖里,曾留下黄帝脚踩过的金莲花,之后慢慢蔓延开来,满湖都是莲花,色彩鲜艳、香飘十里,引得人们纷纷争着来采。

天神见到,就刮起一阵神风,把金莲花卷上天去了。不料,还有两片花瓣没被收去。一片落到东阳的一座山上去。这金莲花瓣渐渐长大,夜夜在山顶上放出熠熠金光,一闪一耀,很像初绽的花朵。人们惊异极了,就称呼它为“金华”。这座山,就是今天的金华山,金华山下的县叫金华县,也就是今天的金华。另外一片莲花就落在仙都山上,化为向渔亭的基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