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见山年秋拍将于年1月1日拉开帷幕,敲响年第一槌。
秋收冬藏,岁月如梭。经过数月的忙碌,见山秋拍的五百余件珍品佳作将以最美好的姿态呈现在各位藏家及爱好者眼前。本场秋拍五大专场将为您奉上瓷器、玉器、佛像、书画等诸多类目,既有主流板块名家大作,亦有沧海遗珠藏匿此间,拍品品质极佳,估价适中,以饕藏友。
Lot.
明铜地藏王菩萨
H:30.5cm(带座)
地藏王被认为具“大孝”和“大愿”的德业,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由此可见,地藏菩萨愿力深广,深受世人敬仰。
此尊造像头戴五方佛冠,冠叶高大,束发高髻,顶部束成宝珠形,样式精美。冠沿饰两排联珠纹,没有完全盖住额部整齐的发丝,工艺精细。耳上扇形冠结横出,耳际处宝缯上扬,余发束绺垂搭双肩。耳珰上部为圆形花饰,下部为花叶,继承了永宣宫廷造像的常规样式。面庞饱满,慈眉善目,双唇微启,笑意纯真,具有明显的汉式造像特征。身姿端正,胸部挺拔,腰部收束。身着天衣绸裙,绕臂自然卷拂运用了汉地造像注重刻划衣褶的传统。周身饰物华丽,四肢佩戴钏镯,胸前璎珞装饰和数根珠串极为精美,其样式同样用在由璎珞编织的腰带上。手脚刻划写实,左手握如意宝珠,右手当胸拈握锡杖(已佚),跏趺端坐。
(局部)
此尊造像承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之风,装饰繁缛华丽,身材比例匀称。从造型、材质、工艺等特征看,应为永宣早期内地造像之精品。因年代久远,可能遭受火焚,原底座塌陷损毁,现有底座为红木精工随型雕刻。
Lot.
13世纪合金铜嵌银释迦牟尼佛
H:24.5cm
此尊释迦牟尼造像头饰螺发,肉髻高隆,长眉细目,双耳垂肩。上身端正,肩臂圆滑,胸部挺拔,腰部收束。身着右袒式袈裟,用“萨尔纳特”式手法在袈裟边缘装饰菱形衣纹,衣角覆搭左肩后置于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跏趺端坐。
更为殊胜的是此尊造像使用双眼嵌银、嘴唇嵌红铜、白毫嵌黄铜工艺,手法虽然源于喀什米尔地区造像,但已展现出成熟的拉达克艺术风格,具有拉达克造像艺术的鲜明特征。惜莲座已失,现有莲座为新配。
Lot.
12-13世纪合金铜嵌宝石填彩金刚总持
H:28.5cm
金刚总持也称“金刚大持”、“秘密主”。在藏密中,金刚持被认为是释迦牟尼讲说密法时所呈现的形象,是释尊的秘密化身,故又称秘密主。
13~15世纪时期喀什米尔、尼泊尔及西藏等地流行制作头戴宝冠的佛像,通常菩萨装扮,嵌以宝石。
此尊金刚总持头戴花冠,结高发髻。冠叶高大,宝缯呈U形自然上扬,这种装饰风格受到了同期尼泊尔造像艺术的影响,但整体样式已产生了艺术性变化。身材清瘦,葫芦形帔帛形似身光,尾端飘垂于体侧。下身着裙,薄透贴体,纹饰满錾刻。宝冠、白毫、耳珰、项圈、项链、手镯、臂钏和脚镯均以珊瑚和松石镶嵌,细节处可见金彩和朱砂痕迹。结跏趺坐,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两手相交置于胸前,为标准金刚持造像。此尊造像铜色细润,铸工錾刻精湛,为西藏西部造像艺术成熟期之代表作。
原座已失,现有束腰式仰覆莲座为明代早期遗物,莲瓣饱满,包浆浑厚,与造像俨然一体。
Lot.
元14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H:12.5cm
造像头戴宝冠,螺发规整,肉髻高隆,宝珠顶严。这一时期的佛冠叶饰普遍较小,宝缯自然垂落。面相浑圆,大耳垂肩,饰桃形白毫。五官端正,纤眉细目,眼睑低垂,勾鼻小嘴。造像通体鎏金,身体圆浑,脖颈较短,小腹略收。身着右袒式三层袈裟,紧贴全身,左肩覆搭衣角,纹褶线条简洁流畅。
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跏趺端坐于束腰仰覆莲座,莲座上下沿饰联珠纹三周,莲瓣层次挺拔,对称分布。此尊造像在尼泊尔成熟期的艺术风格上融入了更多力量感。
Lot.
18世纪白胜乐金刚双身唐卡
42×62cm
上乐金刚亦称“胜乐金刚”,属藏密无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备受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视。
造像主尊四面二十四臂形象,头戴宝冠,束发高髻,上饰十字金刚杵。上身袒露,腰围虎皮。二臂持金刚杵于胸前拥抱八臂明妃,余二十二臂持铁链、摩尼珠、嘎巴拉碗、钺刀等法器扇形排开。明妃表情似怒非怒,二臂环绕主尊脖颈,其余六臂持莲花、钺刀等法器,腰系璎珞,双腿弓步跟随主尊。主尊和明妃脚踏玛哈得瓦神和时间符号女,二神仰卧在地,身具四臂,分持法器。单层莲瓣饱满宽阔,四周绘画日月星辰及藏传佛教故事,背面有红色藏文铭文。画工精湛,原装原裱,为西藏唐卡艺术精美之作。
Lot.
元明铜彩绘漆金韦陀天王
H:65cm
Lot.
明铜大日如来
H:31cm
Lot.
清铜鎏金嵌宝石弥勒菩萨
H:22cm(带座)
Lot.
14世纪尼泊尔地区铜鎏金绿度母
H: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