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人生路应怎样走才算是正确呢?怎样活着才算是不枉此生呢?相信不少人都曾经有着这样的疑问,亦有属于自己的答案。笔者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他们的答案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第一种是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每日过得开心、快乐就可以了。
第二种是人生的意义各人不同,有人认为要及时行乐,有人认为要帮助他人,因此没有高低上下、好与不好之分,这是非常个人的价值取向。笔者希望从佛法的角度浅谈这个既复杂又深奥的问题。
如果把题目拆开为「人生」和「意义」两方面,或者会容易理解和讨论。在佛法的角度而言,能够生而为人需要很大的福报。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开示:
「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意思是指我们今生能够得到人身比一只盲龟在茫茫大海之中,因缘际会之下穿入浮木的洞孔还要稀有难得。换个角度而言,如此稀有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了,是不是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地生活呢?
这个道理乍听之下好像很浅白易懂,但仔细想想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尤其是当我们面对苦难和逆境的时候,或会有一丝自杀的念头出现,似乎「死」就是最简单、直接的解脱方法。这可能是基于一个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可能没有考虑过去后的世界,又或者受到民间的错误观念影响,以为来生必然会转世为人,十八年后又一条好汉等等。可是,站在缘起的规律上而言,“自杀”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只会为在生的亲人和朋友带来痛苦,更会对自身造成种种的障碍,或会堕三恶道受苦。所以,我们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要勇敢、坚强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和难关。
正如佛陀在《中阿含经》开示道:
「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可见,人生确实充满各种痛苦和不圆满之处。然而面对人生的各种苦难,应该如何是好?我们可以从「缘起」的角度思考一下,这个痛苦是否实在的呢?根据缘起法,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道理,人生的痛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下,才能现起和产生影响力。
一旦因缘散失,这些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人生的挫败看得如此重要,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再没有任何希望了。此外,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为众生「发愿」,这便更符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例如受到病痛的折磨,我们可以一方面从「缘起」的角度忏悔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另一方面可以发愿代众生受此苦痛,或者积极帮助众生摆脱忧悲苦恼。力克胡哲(NickVujicic)就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例子,他虽然因病而天生没有四肢手脚,但他并没有轻言放弃人生,反过来更加积极地宣扬生命的价值。他成功地将诸根不具的痛苦转化为正面能量,以自身的经历激励他人重新振作,这正正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
既然人生只能坦承地走下去,似乎有意义的人生总比没有意义的人生更有活力和值得憧憬。在此,我们必须先厘清什么是「意义」。
简单而言,「意义」就是为一件事情给予存在的理由或说明其价值之处。因此,所谓「人生的意义」就是人活着的理由或者人生有何价值的问题。开首提及有部分人认为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只要每日过得开心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快乐。这种享乐主义似乎也是现时社会上的主流人生观。
不过,从佛法的角度而言,如果痛苦不是实在的话,那么快乐同样不是实在的。乐受也是众缘和合的假象,并不能永远存在。例如你运动后,非常口渴,此时一杯水就能使你产生快乐的感受;当你完全不口渴时,水对你而言,并没有任何快乐可言。
由此可见,快乐只是痛苦的熄灭,而世人所追求的感官享受(色、声、香、味、触)都是短暂而不是永恒的。所以,如果我们人生数十年的光阴都只是在追寻这些短暂的快乐,又是否值得呢?其实,佛陀并没有反对我们追求快乐,只是在佛陀眼中最大的快乐就是熄灭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陀时时诲勉弟子:
「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意思是指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本质是不圆满的,只有透过修习戒、定、慧的圣道才能完全断除种种烦恼,证的寂灭之乐,解脱生死流转,这才是我们值得向往的快乐。
不过,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如果人生的价值仅局限于追求个人的解脱,仍是不足够的。
从缘起的角度而言,一切人、事、物,乃至山河大地都是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绝对没有独立自存的个体。譬如一碗白饭,就需要米、水、电、电饭煲、煮饭的人共同组合而成,如果进一步开展就要有种米的农夫、一块有营养的田地、卖米的商人、卖电饭煲的公司、电力公司、供水公司,如果无限开展下去,还要有研发电力的科学家、研发电饭煲的人等等。
由此可见,生命中看似最简单不过的事,其实背后都有无量的众生在成就我们。因此,大乘佛教主张不厌生死而积极入世,就是希望一切众生最终都能够解脱生死流转的痛苦,共同成就最高的无上菩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缘随力帮助众生,譬如布施金钱、捐血、探访长者、鼓励身边的朋友等等。我们不需要计较形式和对象,即使帮助的不是人类也可以,例如宣扬爱护动物的信息、唤起大众对环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