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高平开化寺的北宋壁画,是我国仅存的北宋大型寺院壁画,其集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珍贵的史料价值于一身。虽历经千年,仍然独具神韵、震撼人心,被业界称作壁画界的“清明上河图”。
高平开化寺高平开化寺位于高平市东北17公里处舍利山的幽谷里。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唐昭宗龙纪、寺名“清凉兰若”,由高僧大愚禅师住持。北宋天圣八年,将清凉兰若寺改称开化禅寺。北宋熙宁六年重修大雄宝殿,金皇统元年,建观音阁。历经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前面是两层楼阁式山门,两侧是钟鼓二楼,后面是演法堂,左右为三大士殿和地藏殿。整个建筑规整对称,气势端庄。
唐大愚禅师住持开化寺时,作《心王状奏六贼表》。金皇统年间(年),高平县令王庭直将大愚禅师所作的《心王状奏六贼表》镌刻于石,镶嵌于观音阁的西墙上,保存至今。跋中说:“以定发慧,以静生觉,天下之成心也,成心之中佛性存焉。观此表真佛子语。”
壁画全图殿内保留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三年(-年)的彩绘壁画。壁画高度2.65米,三面墙壁长达26米,计88.2平方米。壁画中,西壁壁画最为细腻,除佛教众神之外,还绘有渔翁、织女、官吏等各色人物及亭台楼阁。画中的服饰、冠带、器皿、兵器、刑具等,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当时的社会人文风貌。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鲜明,壁画使用了沥粉贴金的特殊工艺,让整个画面看得金碧辉煌。
局部局部大雄宝殿壁画以说法图为核心。顺时针序环顾大雄宝殿诸壁画,西壁南端开始到北壁西次间结束为《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画面整体布局规整、人物众多、色彩鲜明、叙述逻辑通畅,如展开的画轴有序的讲述着故事;北壁东次间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变》,表达了信奉弥勒得以上生兜率天,以及未来值遇弥勒净土,获取来世利益的思想。东壁由北至南为四铺《大方广佛华严经变说法图》,依次为兜率天宫会、阿兰若法菩提场法会和法界人中像,皆采用对称式布局。
从唐五代进入北宋以后,受儒家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佛教逐渐本土化、亲民化的潮流已溶入到寺了壁画的创作及构思,使某有了独特的风格。宋代之前寺院壁画着重描述超然物外的神空灵之境,宋代寺院壁画则为写实,展现出浓郁的俗世人文气息。唐代的菩萨是自悟、回归本心,着力表现生命和冥想的境界,宋代的菩萨则是内敛深沉、思考的智者。壁画中的佛、菩萨因更具人类的外形而让人感觉亲近。众伟面部神情静谧安然,下视的细长眼睛略微张开,体现了冥想的效果,好似处于听闻佛法后的思维状态,又仿佛对芸芸众生的苦难烦恼表现出忧虑之情。
北大博物馆展出的开化寺壁画越高山,跨险滩,蓦然回首积淀几千年的传统壁画,我们感叹先祖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站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壁画前,不仅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现代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智慧钥匙,去解读古人用壁画为载体,留给我们的丰富内涵呢?欢迎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