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安岳来说,可能很多人对这里不太了解,这样的小县,是富民的佛国,也是今天中国的石窟之乡。据当地村民介绍,安岳的32个乡镇有分散的洞穴,用星罗云布来表现并不过分。
唐末乱世后,由于中原地区的动乱,佛教寺院停滞不前,在南迁蜀中,僧侣纷纷来到这里,信人也来祈祷平安。北国石窟也是蜀地的另一个高峰,位于成渝古道的安岳,也是当时重要的佛教圣地。
与鲁洞、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等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机构相比,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机构的名胜更少。例如,马和停在卧佛院后,在路旁看到的灵游院就是其中之一。
灵游院悬崖石窟位于安岳阳镇船形村罗汉寺内,整个寺院面积小,现存的17个壁龛,都建在悬崖上,其中多为无保护的杂草丛生的壁龛。但是,这座隐藏在群山中的灵游寺雕像,在五代保存到现在。
中国石窟艺术起源于南北朝时代,随着国力的强大,达到了唐代的高度,但唐、宋、五代、十国时代,全国动荡,群雄割据,北方停滞不前。
因此,五代人在短时间内保存的悬崖造像极为罕见,但我在偶然的旅行中遇到了这些稀有的五代人造像,确实令人吃惊。
从刚画的悬崖石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天成两年的字样,记载了后五代时期的石窟。
灵游寺院规模不大,题材丰富,有地藏菩萨,可见五百罗汉,佛道合龛是安岳特有的石窟风格。
五代时代的飞行也可以看出,造型不如唐代精致,但独特。
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左侧的月形观音上,为五代打造的造像题材,宋代在巴蜀地区极为流行,与大足石刻中的月形观音有些相似。下面这幅画是大足北山石像中宋代水月观音,是否美丽,超过了五代。
是另一个五代造像,可惜右边的两个已经没有了,据说年佛头被偷了,到现在还不知道去向,看起来有点悲伤。
在大佛的旁边,有一个非常精致的佛龛,里面有个罗汉窟。五代时期的匠人们在悬崖三面石墙上,以个罗汉为材料,打造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这个主题也影响了第号窟等大足石像,北山石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灵游院的石窟里,除了大地板之外,还有很多小石窟窿。富人开大洞,没有钱的人开小洞,这些小洞,大小都比小洞小得多。
佛龛旁边经常会有一些小册子记载着捐款开凿年代、捐款人姓名等信息。
在众多游客眼中,这些小石窟确实很吸引人,但是隐藏在山中的灵游寺和安岳多个其他石窟一样,是安岳富民的圣地,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雕之乡。